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教材解读.新课标解读

中学历史教材解读.新课标解读


2017年版注重历史课程与历史学的联系, 强调了历史的学科性,开宗明义提出历 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料。进一步 强调了历史课程的“历史”性。突显历 史特有的教育功能。
三、对高中历史课程作用进行阐释:
2003版: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
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 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水平 水平1 水平2
素养1.唯物史观
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水平3
水平4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 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 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革命传统教育
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
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
高的精神境界。
衔接高考综合改革
一、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对比
2017年版:定位更加清晰,提高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 下基础、为未来生活以及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 础,总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 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 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 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 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 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
水平4
素养2.时空观念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 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 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 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 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 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 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 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 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关联 历史学科素养 唯物史观 跨学科表现 可以关联思想政治学科。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可以关联地理学科。
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 (统计数据)、信息技术等学科。 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 (统计数据)等学科。 可以关联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
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 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7年版)》有关情况。 现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 芝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 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水平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素养3.史料实证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 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 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 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 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 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 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 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 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 进行论述。
2017年版
2003版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 1.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 要求。 务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3.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 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 (新增)
二、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定性:
2003版主要突出的是历史的课程性。
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 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 《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 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 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 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 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 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背景和意义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 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 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 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 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 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 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2017年版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新增)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新增)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附录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教学与 评价案例
素养5.家国情怀 水平 水平1 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 水平2 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 统。 水平3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 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 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 水平4 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 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
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 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基本原则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坚持科学论证 ■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 坚持继承发展
课程方案变化
■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 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 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 定基础。 ■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 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 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 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 实施的责任。
课程标准变化
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 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 大提升。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 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 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 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 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 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