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业在新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新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新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国际分工具体指在社会分工从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直到后来商业的分离下的产物,形成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

而国家具体在国际分工的地位具体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基础、劳动力、生产力及市场,另外还与国家的具体资源、地理位置与环境等有关。

生产力是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变化,产业结构的变换,科技技术手段的提高也同样影响着他的具体地位。

国际分工由萌芽阶段一直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工业革命时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作物与出口商品只限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竞争力极弱。

产品以未加工或简单加工形式销售到发达国家造成了整个的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抗打击能力弱,和他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

在时代进步的特征下,国际贸易分工出现了转变,具体表现为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作用趋于减弱而技术信息、人才和创新机制等要素作用趋于增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分工定位具体分为:劳动要素密集型、资本要素密集型、技术要素密集型。

在新的国际贸易分工下,制造业出现了分层,生产环节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生产制造外包,销售外包等现象。

劳动成本低并且资源丰富的国家担当了生产制造的的角色,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技术性,科学性的外流但最大的受益者任然是发达国家,有的产业是保留高科技精密技术而将低技术高耗能的零件外包。

另外在分工的变化下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介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行列,和企业的价值链外包(企业价值链是指企业的采购、生产、包装、销售等一条链条)。

中国的制造行业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从国内角度出发分析:在20世纪50~70年代初始化工业,具体表现为经济外来封锁,国家封闭式发展,进程缓慢。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进入了加速工业化时代,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行了改革,大量引进了外资,由于劳动力充足并且成本低,资源丰富,大量新型制造技术引入,生产线建立,先进管理模式的实行刺激了消费市场,经济迅速增长。

从国际市场角度出发分析:自中国实行开放以来制造业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等组织活动高度国际化等。

根据数据资料显示: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己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主
要组成部分,成为就业的重要市场。

2001年,增加值为37613.1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2%,占工业生产总值的77.6% ;上交税金4398.17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的30%和财政收入的27% ;全部从业人员8083万人,约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0.13%,约占全国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11.1%;出口创汇239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90%,多年来制造业始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并且,制造业始终是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1952年至1980年为14.4%, 1980年至1998年为12.65% ;与之相应的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952年至1980年为6.2%, 1980年到1998年为9.94%。

制造业的增长率高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约3-8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的具体优势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在几年之内人口数量不会明显降低,国内市场的需求巨大,再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根据这几年经济变化,需求逐渐增大,在供求平衡的市场下,需求量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自2002年中国加入了WTO后,中国变进入了强力打造“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

数据资料显示:工业品出口结构看,目前和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近年来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己经超过纺织品的出口额,但在出口的机电产品构成中,也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产品为主。

200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按现行汇率计算,为4531亿美元,相当于1998年美国工业增加值的31. 6%、日本的50. 6%、德国的98%。

但中国每年进口的机械电子产品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都是附加价值高的产品。

其中仅半导体芯片一项产品的进口就占国内芯片市场需求的90%。

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还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这种情况证明,在世界制造业的分工体系中,现阶段中国仍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低端。

所以就我个人观点认为中国目前来看并不属于“全球制造业中心”,首先其市场份额所占比例并不大,我国虽然名列世界第4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生产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能力相对薄弱,重机械制造企业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汽车、航天、电子科技等产业明显不足,且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其次在若干产业上并不具有世界领先性,英国在工业革命时代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其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明显具有世界领先
地位,中国同样缺少世界的潮流产业。

最后产品并没有主要提供与世界消费,美国的一些奢侈品行业是销售向世界的,而中国并没有这样的一些高附加值产业打开整个的国际市场。

并且我认为在未来的的发展中中国的具体定位也不应该是以制造业为主,美国在夺得了英国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后,发展中抓住了转型的契机将生产工厂外移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经济第一大国,纵观所有发达国家,没有几个是致力于制造业,为数不多的也是将其核心技术保留其他的则跨国建厂。

在生产制造销售环节最收益的永远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家,所以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制造业规模,制造业中心地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而知识产品,制造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对分离,出现了全球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的趋势。

中国如想更快的进入发达国家应迎合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不应该走其他国家的老路。

中国应该在跨国公司内部国别分工体系确立地位与强化,通过掌握少数核心高端产品设计和生产,强化低端产品的依赖并控制产业,扶持与委托加工制造中心的发展,大力推进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抓住价值链转移的契机,中国正处于急需经济转型的时期,提升企业内部技术,增加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制造业的层次。

中国现在虽然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工,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在变革中制造业如能准确的抓住机遇,将会给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带来极大的升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