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陈生洛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

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

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

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

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

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

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

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

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

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

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

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

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

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

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

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予回击,扬言要采取类似措施。

最使西方国家震惊的是,1994年底,俄罗斯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否决了制裁南斯拉夫联盟的议案。

进入1995年以后,美国支持克罗地亚武装介入波黑冲突,并动用北约空中力量对波黑塞族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从而使波黑战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俄罗斯立即对此做出强烈反应,先是邀请有关方面到莫斯科访问,后又派要员到该地区进行外交活动。

为了防止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主要由北约组成的维和部队进一步影响波黑的未来事务,俄罗斯还要求派俄罗斯部队进入波黑与北约部队一道履行维和使命。

在俄罗斯的一再坚持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得不同意俄罗斯军队成为未来波黑维和部队的一个组成部分。

俄罗斯介入波黑事务的外交努力不仅阻止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垄断欧洲的安全事务图谋,确保了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而且再次显示了俄罗斯影响欧洲事务的大国地位。

第三,力图重新返回中东舞台。

海湾战争结束不久,苏联解体,俄罗斯在外交上追随美国且从中东地区收缩力量,从此美国对中东地区事务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1994年,俄罗斯开始重返中东舞台。

俄罗斯重返中东舞台,大致有三个目的,一是重新介入阿以和谈,打破美国大包大揽的局面,恢复其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二是力图恢复其在中东传统的武器市场;三是改善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从而缓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其南部边疆的渗透和威胁。

美国在中东的外交努力,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包揽中东和平进程,二是制裁和打击伊拉克,三是遏制伊朗,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确保对波斯湾这一产油地区的控制。

在阿以和谈问题上,美国凭借其海湾战争后在中东地区所处的有利地位,不仅将俄罗斯完全排除在外,连其西欧盟国也被其排除在外,俄罗斯重新介入的努力,总的来说,收效其微。

在伊拉克问题上,俄罗斯一度进行频繁活动,力图缓和或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但在美国及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下,也没有达到目的。

但是,在伊朗问题上,俄罗斯的做法使美国颇为头疼。

自伊朗发生霍梅尼革命,美国支持的巴列维国王被推翻以来,美国政府对伊朗一直是耿耿于怀,而俄罗斯为了在外交上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等,执意要卖给伊朗核电站设施。

这对美国在海湾地区孤立伊朗的外交努力是一有力的挑战。

这一问题已经成了美俄两国一个新的磨擦热点,俄罗斯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在其它问题上向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估计以后俄罗斯还会利用这一问题向美国施加压力。

二、加强和巩固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对自己与独联体国家究竟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曾一度感到困惑。

一方面,从历史传统上,从民族感情上,还想恢复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重新建立俄罗斯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亚国家都比较落后,原苏联曾为控制这些地区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不如趁机甩掉,任其自由发展。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俄罗斯逐渐看清了独联体国家对其经济、安全等的重要作用。

第一,俄罗斯的经济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独联体。

原苏联长达70年的历史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不仅是许多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俄罗斯,俄罗斯的经济也同样依赖于独联体国家,如中亚地区的棉花,白俄罗斯的重型卡车,乌克兰的采矿设备和焦煤对俄罗斯的经济都极为重要。

发展进出口贸易,独联体国家就更为重要了,这些国家本身就是俄罗斯传统的贸易伙伴,而且俄罗斯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来往,许多也要经过这些国家的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

第二,独联体国家的稳定与俄罗斯的稳定息息相关。

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民族问题,但是,苏联的解体并没有解决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反而因苏联的解体变得更加复杂了。

由于不再受到原苏联这样一个中央政府的制约,以前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日益激化,战火急剧蔓延;为了瓜分原苏联的遗产,各国在民族主义浪潮的驱逐下,又产生了新的民族冲突;因散居在各国的俄罗斯人受到歧视和排斥,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民族问题。

所有这些冲突或者造成重要的经济通道的中断,俄罗斯因此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造成大批俄罗斯人迁回俄罗斯,使国内的俄罗斯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或者触动了俄罗斯境内少数民族的敏感神经,造成边界事态的骤然紧张。

第三,独联体是俄罗斯安全的天然屏障。

冷战结束以后,尽管俄罗斯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已经与西方相同,但在国家利益上仍存在矛盾和分歧。

北约东扩就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仍存戒心,希望进一步削弱和制约俄罗斯,使其难以东山再起的最好例证。

一旦白俄罗斯等加入北约,俄罗斯将面临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兵临城下的困境。

在被人称作俄罗斯最薄弱的下腹部,南部地区,伊朗和土耳其也利用宗教和地缘优势对中亚地区及高加索地区进行渗透,困扰俄罗斯多年的车臣问题就与这种渗透有直接的关系。

面对这些安全上的严重威胁,独联体是俄罗斯安全最重要的天然屏障,重新控制独联体国家,对确保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4年初,俄罗斯外交部在名为《对外政策中的首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俄罗斯将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同独联体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关系上,要保护独联体国家中俄罗斯少数民族的权利,必要时要对独联体国家间的争端进行干涉。

在此前不久出台的俄罗斯新军事理论也认为,俄罗斯要超前保护其边界,将独联体国家纳入其影响之下。

自1994年起,俄罗斯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其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

(其实,早在这些观点出台以前,俄罗斯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谋求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以维护其国家利益。

1994年以后只是做得更加积极、主动、明确罢了。

)首先,在政治上积极插手原苏联共和国的内部事务,迫使拒绝参加独联体的国家或政治力量就范。

最典型的例子是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认为俄罗斯在其与亚美尼亚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冲突中支持和偏袒亚美尼亚,一直拒绝参加独联体,埃利奇别伊总统上台后,甚至要求俄罗斯军队从其领土上撤走,并想利用伊朗和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的力量与俄罗斯抗衡。

俄罗斯一方面通过军事上对亚美尼亚的支持,使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中节节败退,一方面插手阿的内部事务,支持阿的反政府武装打击埃利奇别伊总统。

在俄罗斯强大的压力之下,新上台的阿利耶夫总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赴莫斯科,公开纠正前任的错误,加入独联体。

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的作法更加露骨,俄罗斯不仅为格鲁吉亚的反政府武装提供各种帮助,俄罗斯军官还亲自指挥作战,打得格鲁吉亚政府一败涂地。

在俄罗斯的内外夹击下,1993年10月,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1994年2月又与俄罗斯签署了《友好睦邻合作全面条约》。

其次,在经济上采用软硬两手,修复和强化其与独联体各国原有的经济联系。

苏联解体以后,由于政局动荡和原有的经济被切断,独联体各国的经济都比较困难。

俄罗斯通过各种努力,力图恢复修复原苏联内部的经济联系。

1993年独联体各国签署了建立跨国银行和经济联盟等条约。

1994年建立了经济联盟委员会,并提出要逐步建立具有关税同盟性质的自由贸易区。

对经济比较困难,但在政治上向俄罗斯靠拢的国家,如塔吉克斯坦则给予低息贷款、无偿援助等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