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课件 第三讲 判断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C. 仅有1人不会使用。 D. 仅有1人会使用。 E. 不能确定。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思维训练4】 甲、乙、丙、丁是同班同学。 甲说 :“我班同学考试都及格了。” 乙说 :“丁考试没及格。” 丙说 :“我班有人考试没及格。” 丁说 :“乙考试也没及格。”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 , 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 的?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3.下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 关系。即I与O之间的关系。例如: I:有些秘书是称职的。 O:有些秘书不是称职的。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4.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判断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的关系。即A与O、E与I的关系。例如: A: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O:有的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E: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不是学中文的。 I:有些高职学生是学中文的。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4)量项:表示所断定的主项的数量或范围的概念. 一般分为三种: 全称量项,对主项的全部外延做了断定;所有的;符 合表示为“”。 特称量项,只对主项的部分外延做了断定;有;符号 表示为“”。 单称量项,所断定的主项只是某一个个别对象。
第三讲 判断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由于单称判断是对主项全部外延的断定,这一点与 全称判断相同,所以,从逻辑性质上说,单称判断又 可被看作是全称判断,在推理中按全称判断处理。这 样上述六种命题就可以简化为四种。如下表: 命题类型 读法 表达式 简写 全称肯定命题 所有S是P SAP A 全称否定命题 所有S不是P SEP E 特称肯定命题 有的S是P SIP I 特称否定命题 有的S不是P SOP O
一、性质判断 (一)性质判断及其结构 1.定义 性质判断,是指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 性质的判断。在性质判断中所作的断定是直接的,因 此,又称直言判断。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结构 任何性质判断都是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组成。 (1)主项: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概念,通常用符号 “S”表示。 (2)谓项: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性质的概念,通常用 符号“P”表示。 (3)联结项:也称联结项,它是联结主项和谓项的 概念,它表示性质判断的“质”,分为肯定和否定两 种。一般用“是”和“不是”表示。 。
三、判断的种类 1、根据判断中是否包含有“必然”、“可能”等模 态词,将判断划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 2、根据非模态判断中是否包含有其他判断,将非模 态判断划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3、根据断定的是对象的性质还是之间的关系,将简 单判断划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4、根据复合判断中包含的联接项的不同,将复合判 断划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第三讲 判断
第一节 判断概述
一、判断及其特征 1.什么是判断? 判断就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逻辑特征: 一是有所断定;二是有真假。 注意:逻辑并不考虑思维的具体内容,它只是从判断 形式的结构方面研究不同类型的判断的真假特征,以 及各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至于判断本身的真假, 是由实践来检验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 , 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 ? A. 说假话的是甲, 作案的是乙。 B. 说假话的是丁, 作案的是丙和丁。 C. 说假话的是乙, 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 作案的是丙。 E. 说假话的是甲, 作案的是甲。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第三讲 判断
第一节 判断概述
2、某电影院常有女观众戴着帽子看电影,观众要 求通告禁止。经理说:“只有提倡才行。”第二天, 电影前,银幕上出现了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高 龄女客,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 问:为什么提倡反而能达到禁止戴着帽子看电影 的效果?
第三讲 判断
第一节 判断概述
第三讲 判断
第一节 判断概述
┌→性质判断 ┌→简单判断┤ ┌→模态判断┤ └→关系判断 │ │ ┌→联言判断 │ └→复合判断┤ 选言判断 判断┤ │ 假言判断 │ └→负判断 │ ┌→或然判断(可能判断) └→模态判断┤ └→必然判断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思维训练2】 某公司财务部共有包括主任在内的八名职员。有关这 八名职员 , 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 (1) 有人是广东人。 (2) 有人不是广东人。 (3) 主任不是广东人。 以下哪项为真 ?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A. 八名职员都是广东人。 B. 八名职员都不是广东人。 C. 只有一个不是广东人。 D. 只有一个是广东人。 E. 无法确定该部广东人的人数。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说假话的是甲, 乙考试没及格。 说假话的是乙, 丙考试没及格。 说假话的是丙, 丁考试没及格。 说假话的是丁, 乙考试没及格。 E. 说假话的是甲, 丙考试没及格。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四)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周延性是指在性质判断中对主项、谓项外延数量的断 定情况。 如果判断中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个 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如果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 全部外延,那么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特 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
第三讲 判断
第一节 判断概述
【思维训练】 1、“巧嘴媒婆的故事” 有个媒人给一对男女说媒。她对那个女的说:“这个 男的过日子真是一把好手。”然后媒人又对那个男的 说:“这个女的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嘴不严。”那个 男的也认为“好翻点闲话”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于是 两人都同意相亲。相亲时,只见那个男的倒背一只手 ,气宇轩昂;那个女的则拿手帕捂着嘴,显得有点羞 羞答答。俩人都很满意。然而入洞房后,男的才发现
第三讲 判断
第一节 判断概述
有一个小伙子打扮得流里流气、怪里怪气,自以 为很美,他问一位姑娘:“我的这身打扮怎么样?您 喜欢吗?”姑娘心里十分反感,说:“看到你这副模 样,使我想起了大海。”小伙子非常高兴……正准备 表达爱意时,姑娘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不,你错 了,因为我晕船,一想到大海我就感到要呕吐。”?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思维训练1】 某珠宝店失窃 , 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 人的口供如下 : 甲 : 案犯是丙。 乙 : 丁是罪犯。• 丙 : 如果我作案 , 那么丁是主犯。 丁 : 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3.思维形式 aRb;或R(a,b)。(a与b有R关系) (二)关系的性质 (一)关系的对称性 1.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也一 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对称的。表示 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同学”、“朋友”、“等于 ”、“邻居”等等。
第三讲 判断
第一节 判断概述
⑵、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解梦:“皇帝比皇帝的家人长寿”与“皇帝的家人比 皇帝先死”。 ⑶、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例:三个山东考生进京赶考,问有几人能中,算命者 正襟危坐,双眼微闭,扳下指头算了一会,然后向三 人伸出了一个手指。后来分别又有三个安徽考生和三 个江苏考生来问,算命者如法炮制,其子不明,解释 道,这一个手指可表示一个人中,一个人没中,一起 中,一个也没有中……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1.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 系。即A与E的关系。当A真时,E一定假;当A假时, E真假不定。例如: A:我班所有的同学都是杭州人。 E:我班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杭州人。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差等关系 差等关系是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当全称判 断真时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真假不 定;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 时全称判断必假。例如: A: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是团员。 I: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 E: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不是浙江人。 O:我们班有些学生不是浙江人。
3.特称肯定判断 ——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思维形式:有S是P;简写:SIP;简称:I; 4.特称否定判断 ——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思维形式:有S不是P;简写:SOP;简称:O。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5.全称肯定判断 ——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思维形式:所有S是P;简写:SAP;简称A。 6.全称否定判断 ——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 思维形式:所有S不是P;简写:SEP;简称:E。
第三讲 判断
第二节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二、关系判断 (一)关系判断及其结构 1.定义 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判断 ,它也是一种简单判断。 例如: (1)某甲和某乙是同案犯。 (2)2加3等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