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解读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解读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写作提纲一、绪论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方面,面临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

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更令人堪忧。

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本论(一)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1、农村老人精神负担和生活2、涉老侵权问题愈来愈严重3、农村社会保障缺乏(二)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1、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2、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3、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路和对策1、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主要措施2、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相关措施三、结论健全老年人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家经费投入,加强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视,可以有效缓解困扰社会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使他们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这对农民对国家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

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方面,面临着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于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

但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更加令人堪忧。

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当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年农民老无所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农村养老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成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形势日趋严峻(一)农村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快我国人口众多,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而其中农村人口占了绝大部分,人口基数很大。

根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老年人分布在农村。

根据中国老龄委2006年6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约为7.24亿,而其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目前已经接近1.1亿,农村老龄化程度达到15%。

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老年人的老龄化比例比城市高出了3.4%,而且在2000年至2006的六年时间增加了2.16%,农村老龄化程度远远快于城市的老龄化程度。

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远远超前于现有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也给农村养老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水平低,生活压力加大,贫困化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政府投入较少,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差,使得农村经济相较城市经济而言进步不大,农民的收入提高不快,经济水平普遍不高。

而老年人作为农村人口中的“弱势人群”,情况更为突出,不仅经济收入低,而且生活压力大,挣扎在贫困线上,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根据统计,城乡收入比例大约是3.28:1,而城乡老人的贫困发生率达到8.5:2.5,高达三倍多。

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农民,即使有儿女赡养,但由于生活压力所迫,经常是长年带着病痛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带孩子、放牛羊、喂猪、打柴、种菜地等家务活。

尤其是在相当一部分家庭,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家庭安全,照顾好这个家庭而“操心”,又要为家庭的生计进行繁重的家庭劳动而“出力”,有的还要帮助照看孙儿孙女,使得这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过得十分“劳累”。

(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加剧农村养老环境的恶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也是一个多灾的发展中国家。

水、旱、风、雹、地震、泥石流和病虫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近年来,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991一1998年,我国几乎年年受灾,而且受灾范围大,受灾程度重。

仅2008年,就有雪灾、旱灾、地震等自然气候对其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

据统计,每年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人口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

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恶劣情况下,进一步损害了原本薄弱的农村经济,也进一步恶化了农村养老环境,使得在大灾之年,灾民尤其是其中的老年灾民面临更为恶劣的环境,养老问题也更加缺乏有效的保障。

(四)道德文化水平下降,涉老侵权问题愈发严重孝顺老人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受到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模式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孝道观念已经开始淡化,养老的社会约束力度下降,加上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认识水平有限,法律意识淡薄,使得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很难真正得到落实,农村的涉老侵仅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大多发生在贫困的农村老年群体当中。

其中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更加令人担忧。

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缺乏,文化体育设施欠缺,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加上很多家庭的子女都到城镇外出务工,“空巢家庭”日益增多,象这样的家庭,一旦老年人患病,儿女们又无法时时在身边陪伴,精神赡养根本无从谈起。

同时,有些儿女们的不理解、不尊重、出处打工等,使得老年农民在精神方面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孤独寂寞成为了农村老年人最大的精神障碍。

根据《中华老年报》载,1993一1997年间,山西省有关单位已接待处理老年人来访2万多起,上海市每年平均处理6000多起。

显然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五)国家财政投入缺乏,农村养老保障覆盖而低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基本制度,普惠性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物征。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养成制度也应是所有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政策歧视与制度歧视。

而现实是,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的影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养老保障。

国家财政的投入与市场物价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相适应,而且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科学,不合理,覆盖面也不广,使得许许多多的农村老年人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农村养老的状况不容乐观。

养老保障制度更多的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因此,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府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相应地,国家财政理应承担更多的支出。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其可能有的速度、实际老龄化规模来讲,都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果不及早引起重视,到下一个世纪,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问题将可能积重难返,“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

现在应该是把农村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给予更多关注,开始做好各种准备的时候了。

二、农村养老保障的滞后与不足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农村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以及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还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以养老保险制度、社区养老和土地保障养老以及政府救济等诸多方式构筑的养老保障体系,但现有的养老模式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尚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和先天不足,无法真正发挥农村养老,使得老年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效果。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长期执行,由于农村老年人口更趋向长寿化,在十多年后,将出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度沉重的问题,表现为未来一对农村夫妻少则要供养三位老人,多则要供养五至八位老人,加上夫妻本人和所要抚养的后代,一户农家人口最少在7人以上,人口多的家庭将出现一对中年夫妇,要用生育而至贫的现象,原先普遍认同的“少生至富”的观点,将因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农民增收空间较小的矛盾而出现质的转变。

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勿庸质疑,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

但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经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在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等严峻挑战,也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

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

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直接的效果使得农民拥有子女数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也使得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

在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而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或两对以上的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也力不从心,靠儿养老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正在逐渐地发生改变。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也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由于务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

为了改变生活和贫困的处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大批涌入城市,进城务工。

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处于自养状态,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

比如山西的临县,近年来该县50多万人口中就有10多万外出打工。

这些常年在外拼搏的打工者,生活也很艰辛,有的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而收入较高的也只能给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费,许多打工者也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力量顾及老人。

这就是目前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3、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和地位,年轻一代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甚至丢失。

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着家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和社会地位较高。

现在挣钱靠科学、靠技术、靠外出打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