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病防治教案5

地方病防治教案5

地方病防治教案(一)(授课内容:环境与健康)一、地方病的概况:1.含义:是指具有一定地区限性和依存性的一大类疾病。

2.分类:(1)地球生物性疾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指由于自然的原因或人为的影响,形成某些地区的特异地质、水文、地理、气象条件改变了疾病传播媒介的组成和数量,以致该地区人与生物因素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生物性疾病。

是一类传染性地方病。

(2)地球化学性疾病(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指在地球地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性,某些地区某种元素过高或过低,打破了人与环境中的物质平衡,引起的化学元素性疾病。

3.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二、碘缺乏病(一)碘缺乏病的含义: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从胚胎发育至成年期)摄入碘不足而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

包括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小病)及缺碘造成的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精神发育迟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甲状腺肿、克汀病最为突出。

(二)流行病学特征:地理分布:山区>丘陵>平原;内陆>沿海;乡村>城市;农业区>牧区人群分布:青春期发病率高女性>男性(三)病因及发病机理:地质环境缺碘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因。

(四)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地甲病患者除颈部逐渐变粗外,并无明显症状。

腺肿大当压迫周围器官时,可出现局部症状。

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五)克汀病临床表现:1.不同程度的呆、小、聋、哑、瘫。

2.亚克汀病: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是该病的突出的症状。

(六)防治措施:1.缺碘补碘:食盐加碘、食用富含碘的食物、碘油注射、口服碘化钾片、外科手术2.非缺碘:根据病因采取预防措施三、地方性氟病(一)地方性氟病含义:地方性氟病又称氟中毒,是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主要以氟骨症和斑釉齿(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二)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1)饮水型病区:平原>丘陵>山区、多发干旱和干旱的盐渍地区、温泉地区、富氟矿区等。

(2)燃煤型病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3)饮茶型病区:西藏、内蒙、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2.人群分布:好发青壮年;女性>男性(三)氟骨症的临床表现:1.氟斑牙的临床表现:白垩型、着色型、缺损型2.氟骨症的表现:关节固定“三不见”(四)地方性氟病注意:1.氟斑牙:乳牙发生机会少,恒牙形成期发生。

2.生在高氟区,长在高氟区,氟斑牙和氟骨症均可发生。

3.成年后迁入氟区,仅出现氟骨症。

4.氟中毒有“欺辱外人”的现象。

5.同一病人既有骨质疏松,又有骨质硬化。

(五)防治措施:(1)预防:1.饮水型:更换水源、饮水除氟。

2.煤烟型:更换燃料、改造炉灶、加强排烟,避免食物污染。

3.饮茶型:研制低氟茶,用低氟茶代替砖茶。

(2)治疗:1.钙剂及维生素D、C 2.氢氧化铝凝胶3.牙齿脱色【小结】1.地方病的概念(重点)2.IDD、氟中毒的病因及防治措施(重点)【作业】以思考题为纲,复习本课内容,预习下节课。

1.环境卫生防护的基本措施有哪些?2.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有哪些?地方病防治教案(二)(授课内容:环境卫生的防护措施)一、基本措施二、生活饮用水的定义人类饮水+日常生活用水(包括个人卫生用水),但不包括其他用水。

三、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1.流行病学安全2.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3.感官性状良好4.水量充足,使用方便四、饮水净化1.混凝沉淀2.过滤五、饮水消毒1.物理消毒2.化学消毒【小结】1.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重点)2.饮水净化及消毒(了解)【作业】以思考题为纲,复习本课内容,预习下节课。

1.什么叫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新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可分为多少类?2.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相关疾病、工伤?我国目前法定职业病有多少类、多少种?3.影响毒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地方病防治教案(三)(授课内容:碘缺乏病防治)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碘,明确碘缺乏会引起那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

2、难点:知道碘缺乏会出现的状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言导入: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襄阳区又是全省碘缺乏病防治示点区。

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对碘缺乏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碘?碘存在于大自然界的土壤和水中,以及日常生活里的饮食中,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化学营养物质。

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促进人体发育,维持正常新陈代谢,保证人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

3、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缺碘?一是缺碘地区;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碘量就会引起缺碘。

4、人为什么会缺碘?人体需要的碘绝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的饮食之中。

然而,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我们中国的大片国土上的土壤、江河、湖泊及空气中的碘含量都很低。

这些地方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植物的碘含量也很少;饲养出来的家畜、家禽及至野生动物,体内的碘含量也不多。

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缺碘环境,又只吃当地产的饮食,当然就不然得到足够碘供应。

如果3——6个月内又得不到足够量碘的补充,就会出现碘缺乏的症状,继而导致碘缺乏病。

5、什么是碘缺乏病(IDD)?会引起哪些疾病?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颁布最广泛、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地方病,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佝偻病、体格发育障碍等。

在胎儿期和婴儿期缺碘还会影响大脑神经得成长和发育。

6、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碘缺乏病是人体缺碘后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发生一系列病态的总称。

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如下: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

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等智力残疾。

婴幼儿缺碘会导致智力发育缓慢或残疾,语言、听力障碍,生长发育缓慢或残矮小,运动障碍或瘫痪;儿童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和功能低下、智力低下、体格发育低下;成年人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力低下;孕妇缺碘易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儿先天畸形、甚至死胎,影响胎儿脑发育,婴儿可能是克汀性或亚克汀性儿童,这主要是由于胎儿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

严重缺碘可导致,病人呆傻、矮小、聋哑、瘫痪呈现特殊丑陋面容。

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严重而多方面的,对社会尤其是对人口素质及经济发展的有害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缺碘的最大危害是智力缺陷,智力缺陷是不可恢复的。

最突出的症状是智力低下或弱智或白痴;身体矮小,下肢为短,年龄越大越明显;既聋又哑;面容丑陋;瘫痪。

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会主动进食,将终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7、如何预防碘缺乏病?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方法。

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复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

购买、存放和食用碘应注意:(1)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

(2)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避光的瓶或有盖的陶瓷罐。

(3)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

(4)碘盐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

(5)炒菜、烧鱼肉和煮汤菜时,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

(6)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能放在锅里煎炸。

碘油是碘缺乏病防治的补充措施,可以肌肉注射,也可口服,药效时间在一年左右。

天然含碘较高的食品有:海带、海鱼和紫菜。

经常吃海带不但可以补充体内的碘,而且还可以摄入其它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维生素等。

海产品是自然界中含碘较高的食品,平时应注意多吃这类食品也是一种补碘方法。

8、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碘缺乏病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以及碘缺乏会出现的身体状况。

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做个义务宣传员,让大家都知道: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是长期存在的;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食用碘盐;制售、贩卖非碘食盐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导入新课(师生互动)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碘缺乏病防治的有关知识,在这里我请大家想一想,并说一说:碘缺乏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碘缺乏病?学生思考,并回答。

2、知识拓展:1990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71国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在2000年全世界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文件上签字、承诺。

为提高人们对碘缺乏病的认识,把健康教育引向深入,从1994年起,我国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碘缺乏病日”。

从2000年起,改为每年的5月15日。

如何知道自己缺碘?可定期到医院进行尿液中碘含量检测,如发现尿碘低,说明碘营养不足,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补碘。

如何识别真假碘盐?可先从食盐的外包装着手,看防伪标识;也可找卫生防疫部门,用化学试剂做鉴别。

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向老师、家长进行了解,也可上网搜索。

地方病防治教案(四)(授课内容:地方性氟中毒知识讲座)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不仅影响骨骼和牙齿,而且还累及包括心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内分泌、视器官、皮肤等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

山西省阳高县发掘出的10万年前古人类牙化石上就有氟斑牙病变。

晋代学者嵇康的《养生论》中“齿居晋而黄”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有关氟斑牙的记载。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点(一)地区分布1.在气候干燥或相对干燥,降雨量低于蒸发量的地区,地层中的氟经蒸腾并富集于地表中形成氟水病区。

2.我国北方病区往往有来自邻近的地势高的高氟补给来源,在降水条件下经地表或地下径流自高向低处淋溶土壤或岩石中的氟,水中的氟随地热径流并沿途蒸发浓缩,地势低洼,氟愈高,形成高氟区。

3.火山、温泉地区多为高氟区。

火山爆发时从地球深处把大量氟携带到地表。

火山灰含氟量约在160~2900ppm.温泉水具有较高的温度,或溶解地表氟,致使温泉水几乎都是高氟。

4.富氟矿区的含氟岩石及矿物风化后可增高土壤含氟量,或溶于流经的水中形成高氟水病区。

5.由于收获季节多雨,居民用含氟高的煤烘烤粮食及食品(如贵州、云南、湖北、陕南地区)。

受烘烤的食品、粮食及室内空气受高氟污染形成煤烟型氟污染病区。

(二)人体分布1.氟的来源与分布人体氟主要通过饮水及食物获得。

氟在体内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齿、指甲及毛发中,骨骼和牙齿的含氟量约占身体含氟总量的90%以上,并以每年增加0.02%的量蓄积,具有调节血氟浓度的作用。

2.氟的吸收与排泄一般成人每日从饮食中获2.4mg的氟,其中来自水1.4mg,占总摄入量的60%,食物1.0mg,占40%.空气氟在一般情况下可忽视不计,但空气污染应予重视。

进入体内的氟如以85%的吸收率计,每日吸收约2mg.低氟地区低至0.3mg,高氟地区可达10倍或更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