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
吕常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中国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做到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然后能发现地理学习上的不足。
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
这份试卷是高二文科班周五的测试卷,试题由高二地理备课组出。
这节课把试题进行重组,重点讲解了学生错的比较多的几个选择题和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试卷考查的内容和反馈试卷的批改情况
1、这份试卷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选择题的2题;7-8组题;15-16组题;21-23组题;综合题26、30题;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1-12组题;13-14组题;综合题的27、29题
(2)、考查内容比重较大的是中国的气候:5-6组题;9-10组题;17-18组题;19-20组题;综合题30的第(1)小题
(3)、另外一个突出点是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比较多:选择题25题,综合题26的第(2)小题,29题第(3)小题;30题第(2)小题
2、试卷的批改情况
选择题部分:第1、8、9、17、19、20、24题得分率基本上都在50%以下。
综合题部分:27和28题通过读材料和图上信息分析问题部分做得不是很好。
批改试卷过程当中,还发现了学生在解题答题时一些相似的问题:主要是同学没有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没有掌握正确的地理解题的基本技能,甚至有的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懂,连地理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二、通过解读高考地理大纲考核目标和要求,结合试卷的典型题例,重组试题,分项进行讲评。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典型例题:
对比分析法是卫星遥感图像判读的重要方法,具体就是对不同时间的卫星图像色调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把不同的地面物体区分。
如下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
读图
回答第7-8题。
7.如果该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谱是某卫星
图像中最主要波段,则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A.松嫩平原 B.江汉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8.要区分该地区两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要参
考的最佳遥感图象应该是拍自播种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第8题得分率比较低,关键是能够从题目的文
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通过材料可以判断要区分该地区两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必须是两种作物反射两种电磁波的强度特征差异越明显越好,再结合图上信息,答案应该选择A。
27.(8分)图4展示了1992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
(2分)
(2)根据图并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可以推测,
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村的生活能源以为主,东南丘陵农
村的生活能源以为主。
(2分)
(3)指出这种能源构成在西北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可
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
(4分)
不少同学不知道得用图4来解答第一问。
不能够快速、全面、
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
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很明显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时我国
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秸秆,薪柴,和煤炭点得比重最多,也就是农村生活能源以生物能为主。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典型例题:
如果每个气候资源类型以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资源、热量资源、光照资源的质量等级。
读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分布表,回答5--6
A.柴达木盆地 B.漠河附近地区 C.台湾西部平原 D.江汉平原
6.Y类型代号应为
A.134 B.421 C.143 D.222
这组题得分率不高的原因是学生不能从表格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不能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信息。
结合题目和表格信息,很明显,X地气候资源中水分资源最好,热量条件条件最差,结合选项的四个区域的气候特征,明显应该选择B。
而要判断Y类型代号,必须结合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来判断,通过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地方气候资源最有优势的是光照,从面第三个数字应该是最大的,而水分条件最差,因此第一个数学最小。
所以应该选择A
读“我国局部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示意图”(图3-2),做9~10题。
图3-2
9.关于图中年降水量线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①
很多同学看到图上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又联系到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特征自东向西递减,马上就选择A。
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在新疆北部的阿拉山口有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在天北的阻挡,形成地理雨,使得天山北坡降水是比较丰富。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D。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典型例题:
26.(12分)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2)两图中,C农业地域类型是,D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分析D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原因?(6分)
29.(12分)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铁路中段沿线是重要的农业区,分析其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4分) 30阅读我国甲、乙、丙三城市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
(24分)
这是三个综合题中的三个小题,考查的都是农业发展的条件。
但是由于区域位置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不同,题目要求不同,要答题时应该要有所区别。
但是同学在答题的过程中要么答不到要点,要么就是根本不符合题目要求,甚至出现知识的错误。
26题,要分析中国水稻种植业的形成原因,这部分内容在高一下学期的地域类型中的内容。
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还有劳动力等几方面去回答。
29题首先应该定位,知道这个地方位于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
从而结合这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几个方面去答题。
30题的正确解答是建立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之上的。
甲、丙两城市一个在青藏高原,一个在长三角。
通过上表明显的可以看出两都农业发展条件的差异。
教学反思:
其实这份试卷不少内容我们都考过,都讲过,但是为什么还有的同学做不对呢?甚至有的同学告诉我,自己做时不知道下手,但是我一讲评,就觉得很容易。
这还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因些,在平时应该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
教学应该是双方面的事,学重要,也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主,但是教师的教也很重要。
尤其是试卷讲评的效果很重要,毕竟到高考之前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较多状态是练习、考试与讲评。
地理试卷讲评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很重要的环节。
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错误知识点的纠正,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讲评课应该是综合复习课,不能就试题讲试题,要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做适当的拓展,特别是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各项地理能力。
这也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是我在以后应该加强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