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与日本是东亚相邻的两个大国,也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两国间的经济交往对二者来说都十分重要。
作为经济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贸易,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间贸易增长迅速。
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紧密,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两国经济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互补性,从两国经贸合作大局出发,应当建立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
积极交换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产量、价格等信息,及时掌握生产、贸易及需求状况,共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尽量减少国际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
本文就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做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中日贸易,发展历程,趋势,直接投资一、引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阶段性的转折,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现在我国己正式加入WTO,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并面临新的市场开放的压力。
转载于无忧论文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自从1972年9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飞速发展。
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9.9%,比1972年增长了近180倍”[张兴,基于VAR模型的中日贸易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59-63]。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对外贸易地区结构日趋多元化,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同时,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日本己连续十三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中日双方已成为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贸易结构和中日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我国出口中粗加工、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高:技术引进中的软件化比例过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差;中日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等,而这些问题应通过双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二、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中日两国贸易关系从二战以后发展至今,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两国贸易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着两国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以后,中日贸易关系发展经过了三大发展阶段:上世纪70 年代是一个艰难起步的阶段,上世纪80 年代是磨合发展阶段,90 年代以后是波动发展阶段。
(一)艰难起步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两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战后,两国都致力于恢复本国经济。
中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更多地采取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而日本则倾向于依靠美国的力量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
在两国邦交恢复正常化以来,两国基本上没有经济联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对华采取的贸易政策主要是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前提,推动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
在日本采取的积极对华政策和美国的支持下,中日贸易关系从无到有,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1979 年,中日贸易额达到了67.1 亿美元,与1972 年恢复邦交之初的10.4 亿元相比增长了 6 倍。
尽管如此,由于两国经济体制的不同,再加上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两国贸易关系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规模不大。
(二)磨合发展阶段进入80 年代以后,日本推行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外交战略,对话贸易政策的政治气味变浓,开始出现经济政治化的倾向。
1979 年12 月苏联出兵阿富汗,使中日美联合抗苏的局面正式形成。
1982年以后,中国开始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但美国依然把中国视为军事上对抗苏联的重要力量。
而日本在80 年代前半期依然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对日本的对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国际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衰退,美国实行了超级遏制的外交战略;1985 年——1987 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威胁论”在美国迅速抬头: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斐然也促使美日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因此这一时期中日贸易关系总体上来讲是双方互相调整、互相适应的阶段,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这一阶段,一方面,受到两国政府的推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两国贸易的基础迅速扩大,这一阶段中日贸易呈现出在磨合中发展的特征,发展速度总体上来讲非常快。
(三)波动发展阶段第一小阶段(1991-1995年)这5年间,我国对日本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29.2,特别是1994年比1993年增长36.8%,成为90年代最高增幅。
特别是1994-1995三年贸易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37亿美元、89亿美元、94亿美元,三年上三个百亿美元台阶。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日本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办厂,许多以返销日本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既提供了我国对日本的了解和直接进人市场的途径,又促进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
与香港、台湾的对华投资带来的是对欧美的销售渠道恰恰相反,日本的对华投资带来的是我们对日本的销售渠道,从而大大带动了对日出口的增长。
第二小阶段(1996-1998年)这一阶段对日贸易出现起伏,1996年对日出口增长率由上年的30%以上陡降到8. 5%,此后一路下滑,1998年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日本经济陷人衰退,国内需求低迷,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对日出口的发展。
第三小阶段(1999年以后)这一阶段对日出口重新恢复增长,特别是2000年同比增长率达到28.5%,并突破400亿美元大关,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额的16.7%,第三大出口市场的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
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再加上我国加大了促进出口的政策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对日贸易的重新快速增长。
三、中日贸易关系的现状自从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贸易合作经历了35 年,在这35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了很多的摩擦甚至倒退,但总体来讲,中日间的贸易关系发展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中日间的贸易合作目前已经发展成包含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等一系列领域的全面合作。
(一)双边贸易双边贸易是中日贸易关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21 世纪初期,中日贸易延续了90 年代的发展势头:发展迅速,增幅较大,而摩擦也较多,不过相比较90年代而言,近期中日双边贸易出现了新的增长态势,集中体现在增长态势、和商品结构等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上。
1、从增长态势来看进入21 世纪后,中日双边贸易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稳步扩张期。
增长的势头。
在1972——1990 年的18 年间,中日贸易额增长了15 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6.6%。
但在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此间的中日贸易在迅猛增长的同时,又始终处于剧烈波动之中,稳定性极差。
“在增长快的年份,一下子可以增长50%以上(1973 年增长87.5%,1974 年增长60.5%)”[引自江瑞平:论新阶段中日贸易五大特征,日本学刊,2004 年第 4 期。
],而在增长慢的年份,又会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1976 年为-20.0%,1982 年为-12.2%,1986 年为-15.6%)。
但是在最近几年,中日一方面表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另方面还显现出稳定增长的特点,一步一个台阶,连年刷新记录。
“2000 年突破800 亿美元大关,达到831.7 亿美元,增长25.7%;2002 年突破1000 亿美元,达到1019.1亿美元,增长16.2%;2003 年再破1300 亿美元,达到1335.7 亿美元,增长31.1%;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速报显示,2006年日本贸易顺差为80948亿日元,同比下降7.0%。
但去年下半年油价开始回落,日本进口增势减弱,下降幅度小于2005年的27.2%。
”[木梓,中日贸易寻求新径,进出口经理人,2007(4):37-38]表 1 中方统计2002-2005年中国对日本贸易情况(亿美元%)年份中日贸易额中国对日出口中国从日出口同比增减进出口进口出口2002 877.6 449.6 428 5.5 7.9 3.12003 1019.1 484.4 534.7 16.2 7.8 24.92004 1335.7 735.1 943.7 25.7 23.7 27.32005 1678.8 735.1 943.7 25.7 23.7 27.3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整理2、从商品结构的角度来看中方对日出口产品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在迅速提高。
应该承认,迄今为止,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还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以中国由日进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
但若从动态角度看,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在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中水平竞争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中国出口产品本身技术含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日本很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后,在向日本国内出口造成的。
表2 日方统计2002-2005年日本对中国贸易情况(亿美元%)年份中日贸易额日从中国进口日对中国出口同比增减进出口进口出口2002 887.3 577.9 309.4 6.7 23.8 -25.52003 1018.8 618.8 400 14.8 7.1 29.32004 1330.5 755.8 574.7 30.6 22.1 43.72005 1684.2 944.3 739.9 26.6 24.9 28.7资料来源: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二)直接投资21 世纪的日本对华投资将会出现了如下趋势:1、投资战略视点的变化:从世界工厂转向巨大市场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分水岭,日本企业对中国的定位正在由“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
据日本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日企在华业务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这一回答超过了以往调查时企业回答最多的“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
日本跨国公司之前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定位,即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成本加工组装,然后把完成品带回日本国内市场或是面向第三方市场销售。
但就在中国加入WTO 前后,以本田、丰田等日本汽车行业的巨头为先锋,索尼等信息家电企业紧跟其后,开始实施“中国市场战略”。
2005 年7 月份,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2004 年度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称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战略将发生巨大变化:将中国单纯作为生产基地的企业大幅下降,而将中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将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