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文献综述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现状的研究进展Study progress on Treatment oflower limb ischemia申请学位:学士学位院(系):药学院专业:药学姓名:张印龙学号:320142120153指导教师:王跃嗣(教授)二O 一六年三月二十日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2)1.前言 (3)2.分类 (3)2.1.1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3)2.1.2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3)2.2 辅助手段 (4)2.2.1踝肱指数 (4)2.2.2 彩色多普勒超声 (4)2.2.3 CT 血管造影 (4)3.治疗手段 (5)3.1药物治疗 (5)3.2手术治疗 (5)3.3介入手术 (6)3.4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 (6)3.4结论 (7)4.展望 (8)参考文献 (8)致谢 (9)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现状的研究进展张印龙摘要:为了总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lower limb ischemia)的研究进展,通过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CBM等数据资料的查找分析,结果:CNKI有相关文献2,323篇、万方数据有相关文献1,002篇、维普资讯有相关文献269篇、CBM 有相关文献248篇,排除标准:①综述、评论、摘要、会议论文、科技成果、短篇报道、报刊文章等常规一次文献。
②重复文献。
③不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
结论:目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很多,但都有具有许多缺点,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
关键词:下肢缺血性疾病、介入手术、联合治疗、细胞疗法Study progress on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ischemiaZhang Yinlong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reatment progress of lower limb ischemia and search through CNKI, WanFang Data, VIP information, CBM data analysis. Results: CNKI have related literature 2323, WanFang Data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1002, VIP information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269, CBM has related literature 248 papers. Exclusion criteria: repeated or old. Conclusion: many methods of lower limb ischemia in the treatment have many Shortcomings, but there are limitations and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Keywords:lower limb ischemia、stem cells、Interventional operation、Combined therapy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疾病、心肌缺血/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老年的多发病,而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规律,青少年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迅速增高。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其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在发病初期不易被患者发现,仅有轻微肢凉、麻、不适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后期出现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表现为持续两周或两周以上的严重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坏死,威胁整个下肢机体,最终不得不截肢以挽救生命,对患者的身心、家庭经济和社会均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何改善患肢血液流通,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是目前世界上的一个难题。
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寻找一种创伤小,能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办法治疗该类疾病,介入手术和细胞疗法成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方向。
1分类临床上将下肢缺血性疾病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缺血性疾病和慢性缺血性疾病[1]。
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acute lower limb ischemia, ALI)是指人体下肢动脉因各种原因引起血管两边形成压力差,管腔狭窄或堵塞,出现下肢组织供血不足或灌注中断,循环障碍。
根据不同的分类性质,相继出现不同的分类标准,郭平凡[2]主要分为两大类:移植物阻塞和自体动脉阻塞两大类,前者原因主要包括血管重建或移植物内原位血栓形成、血栓脱落阻塞血管;后者主要在动脉栓塞、动脉硬化狭窄基础上血液的高凝状态致使正常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发炎、动脉瘤及一些罕见疾病等出现。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chronic lower limb ischemia)是指由于患者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因素诱导神经性、血管性病变及足部感染,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沉积于血管内膜下,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发炎,管腔内壁形成粥样斑块和钙化,管腔内可继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导致机体出现间歇性跋行、下肢静息痛、足部溃疡及坏疽等症状。
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obliterans,TAO)、多发性大动脉炎、糖尿病足等病症。
2 临床诊断2.1无创血管检查技术踝肱指数(ABI)是肢体的踝部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之比,正常情况下,ABI>l。
如果ABI<1,常提示下肢动脉存在狭窄闭塞性病变。
采用多普勒血流仪进行听诊测定,具有无痛苦无创伤、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是诊断下肢血管缺血性疾病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下肢动脉性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变患者,应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血管形态、内膜斑块位置和厚度等,并能测量大隐静脉直径,了解分支情况,为获取大隐静脉做准备,术后对怀疑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首选彩色超声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
CT 血管造影(CTA)只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操作简便,可以任意角度、全方位、直接显示病变及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并可以显示动脉壁钙化、附壁血栓的情况,精确提供狭窄的数据,可以为术前制定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方案的可靠依据,但对造影剂过敏者限用。
核磁共振血管显像(MRA)可以提供血管的解剖形态,同时可获得血流速度和方向等动力学指标,无需造影剂,是造影剂过敏者的首选。
但存在伪影较多,显示迂曲血管欠佳,对狭窄闭塞的评价准确性有待提高。
2.2有创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被认为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金标准,不但能显示血管狭窄部位、程度和侧枝循环,而且能显示近远端流入道和流出道情况,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操作,对适应症和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现如今DSA一般主要用在介入手术中,不作为诊断手段使用。
3 治疗手段3.1药物治疗早在1970年,人们发现已酮可可碱可以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血细胞的变形能力,有效地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动脉硬化病人的下肢缺血症状。
L-精氨酸不仅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还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消退。
据何明坤,何筱莹,黄知敏等[3]、张星光,刘福平,吕肖锋等[4]和张建,李建新,俞恒锡等[5]实验证明前列地尔在14天后显著提高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主要疗效指标中踝肱比值,缓解下肢缺血症状。
张丽玲[6]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可减轻下肢动脉硬化,且对肾脏影响较小。
张林[7]的实验证实大黄蛰虫丸(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等十二味中药)够有效地促进缺血缺氧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的表达,进而促进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改善肢体缺血的症状.刘惠洁[8]应用中药补阳还五汤(桃仁 9 克,红花 12 克,黄芪 120 克,当归 18 克,赤芍 15 克,川芎 15 克,地龙 15 克)水煎内服,日服2次,治疗 110 例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患者。
3.2手术治疗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仅适用于局性病变如髂动脉、股总动脉、浅股动脉、深股动脉分叉处病变,可免除人工血管异物反应,手术操作简单。
据文献[9]报告,术后15年的血管通畅率可达84.2%。
在施行内膜剥脱术时,只要注意内膜剥脱的深度和远端重要流出道的通畅程度,就可取得并发症少、失败率低、术后通畅率高的临床效果。
动脉旁路术适用主-髂动脉闭塞的血管重建,人造血管搭桥已是主髂动脉闭塞病变直接手术的标准方法。
预期人造血管5年通畅率约85%~90%;10年通畅率达到70%~75%[10]。
动脉切开取栓术自1963年Forgarty开创了下肢动脉取栓术以来,目前在下肢动脉栓塞或急性动脉血栓使用,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导致无氧代谢所产生的酸性代谢物等毒性物质通过血管回流,对心脏和肾产生严重的危害。
静脉动脉化手术简便易行,易导致血浆外渗,肢体肿胀,加重缺血,少有人开展。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操作复杂,目前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冷感及静息痛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疗效较差,仅起到缓解作用,应用较少。
3.3介入治疗经皮腔内血管形成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用于腹主动脉末段、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初期治疗,临床成功率超过90%,局部短距离动脉狭窄的治疗基本达到100%。
可引起血管内膜撕裂和明显的管壁弹性回缩,常导致腔内再闭塞。
血管内支架:可明显提高髂动脉PTA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效改善与PTA 相关的血管内膜撕裂和弹性回缩。
血管腔内下溶栓:适用于伴动脉内血栓较新鲜的病例,但溶栓后通常还需进一步血管腔内治疗。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适用于骼、股、胭或胫前、后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多用于2周以上的下肢静息痛、溃疡、坏死[11]。
3.4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无好转且不适合传统手术及介入手术的患者,通过细胞疗法促进血管重生、生长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