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TODAY NURSE,February,2012,No.2
※综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及护士在逆转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
贾武玉
摘要本文就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及护士在逆转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作以综述,重点叙述了亚健康的现状和护士在逆转亚健康状
态中的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护士;逆转;亚健康状态;作用
中图分类号:11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o6-64l1(2012)o2-ooo6_0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
迅猛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身心承受着空前的负担, 来自各方面的种种挑战形成了严酷的态势。忽视健康教育成为社
会普遍现象。“亚健康”也被视为2l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亚 健康人群与日俱增,重视生存质量迫在眉睫。护士作为健康的守
护神,担负着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恢复健康的职责,健 康教育是护士逆转人群“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起着防微杜渐
的巨大作用。
1亚健康概念 “亚健康”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症状,因其主 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它是人
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问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指机体无明显的疾 病,却呈现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生理状态,在
身体和心理上没有明确疾病,但是客观上却有许多不舒服的症状 表现和心理体验,医师称这种状态为“亚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
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
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u。其 临床表现为:疲倦乏力、头晕、头痛、容易感冒、腰背酸痛、怕热、记
忆力差、失眠多梦、容易出汗、情绪低落、时常叹气、急躁易怒、注
意力差、工作效率低下、交往频率低下、人际关系紧张、难以承担 相应的社会角色等。
2诊断标准 2.1 MDI健康评估法 这种评估法是利用MDI显微诊断仪,检测血液中各种有效成
分的形态和活力,并将它与血液生化检测项目、血液流变学及生 活质量测量进行对比分析,对被测者的实际检测状况按百分制进
行打分,综合评价(标准:85分以上为健康状态,70分以下为疾病 状态,70 85分为亚健康状态)。
2.2问卷评定量表调查法
目前有应用Ddphi法、症状自评量表(SEL-90)、康奈尔医学指
数(CMI)自填式健康问卷进行心理调查来评价亚健康状态。 2.3检测方法
根据国外资料对心电图QT离散度进行研究,并将之用于亚健
工作单位:036800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1-10—23 康分期,提出以QT离散度作为健康监测手段口。
3亚健康的现状 3.1亚健康人群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研究表明,全世界7O亿人口中真正
健康的人(第一状态)占5%,经医师检查和诊断有病的人(第二状 态)占20%,75%的人处于健康与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第三状
态)。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工作节奏紧
张、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发生率较高,教师、大学生、医务人员、 白领人士、领导干部、企业家、影视明星发病多,有敏感、内向、多
疑性格特征的人出现亚健康的频率较高,且女性多于男性,尤以 中老年为甚,沿海城市明显高于内地城市 。
3.2特定人群亚健康调查分析 3.2.1 出租车驾驶员 出租车驾驶员2373例调查显示,生活 因素:不锻炼身体占94.3%、吃饭无规律占85.8%、工作环境被动吸 烟占64.1%、经常熬夜占51.4%、加班占43.5%;情绪因素:焦虑占
18.3%、激动发怒占17.9%、烦恼占17.8%、叹息占17.6%;环境因素:
工作环境占11.6%、居住环境占10.9%、生活状况占4.1%、居住地噪 音占2.7%。过度疲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风寒湿热侵袭、环境污
染等是导致该类人群产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41。
3.2.2高教人群高教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占37.54%、心理失调占
64.15%、逆时而作占45.17%、缺乏体育锻炼占36.41%、自我保健意 识淡薄占25.7%嘲。
3.2.3大学生大学生情绪问题占14.7%、品行问题22.6%、社会 适应困难7.3%,以注意力、免疫力、学习效率、疲劳、消化系统、敌
对、偏执、恐怖、强迫症、抑郁、焦虑等方面为主要表现 。
3.2.4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者占57.28%,男性占
41.18%,女性占65.5%,以疲劳、头昏沉、眼睛干涩或酸胀、性生活
满意度低、睡眠欠佳、腰背酸痛、烦躁易怒、精神不集中、压抑、焦 虑等为主要表现 。
3.2.5企业人员企业人员压力源薪酬福利占57.23%、组织结
构与气氛占38.15%、工作负荷一工作量占35.84%、重复性占 26.59%、有时性占34.68%。企业人群以疲倦乏力、情绪低落、头痛、
头晕、容易感冒、时常叹气、腰背酸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差、急躁 易怒、食欲不振、注意力差、工作效率低下、情绪不稳、脱发、心慌、
精神不振、腿膝酸软、咽干等为主要表现[司。
3.2.6青少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有3000万 当代护士2012年2月下旬刊 ・1 ・
青少年有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近年来仍有继续上升趋势。对某
校高中生随机调查亚健康调查发现,身体亚健康占73.80%,主要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多梦、烦躁不安、情绪低沉、精神
不振等。中学生总体亚健康发生率35.80%,重点中学高于普通中
学,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心理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不同年级有差
异。对某大学1000名大学生随机调查,89.60%的大学生有一种以 上亚健康症状,16.30%存在6种以上亚健康症状,认为大学生中普
遍存在亚健康状态,应开展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进
行干预,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 u】。
3.3亚健康的后果
亚健康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心脑血 管疾病的发生。国家卫生部对我国10个城市的工作人员调查发
现,易发病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工作能力仅剩91%, 抑郁症患者的工作能力则丧失殆尽,这类人群对社会对自己都有
不利影响。2l世纪我国卫生体制需要向预防保健转型,如何使75%
的“亚健康状态”人群向健康人群逆转,是护士研究的重大课题 。
4护士在逆转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 4.1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普及式教育:护士针对亚健康状态,制定教育计划,通过定
期授课指导和循序渐进式教育使亚健康人群了解相关知识、发病 机理、保健常识,逐渐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②及时化教育:
根据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年龄、文化程度、发病特点、心理状况,提 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指导。③实用化教育:用科学的保健观念为
亚健康人群提供合理膳食指导和科学健身方法。④书面化教育:
利用画册、图片、影像资料走人社区宣传,适时营造宣传氛围。⑤
互动化教育:传授相关亚健康教育知识,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举 办情景模拟化活动,寓教于乐[13I。
4.2具体方法 4.2.1指导运动锻炼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同时可
以缓解压力,还可以美容,从而增加个人的信心、增强自我尊重和 成就感。亚健康人群可以在工作及学习之余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
来使身心放松,比如骑自行车、跑步、爬山、划船等。
4.2.2进行精神心理安慰 4.2.2.1鼓励自我放松放松法是通过暗示和改变肌肉的紧张
度,从而导致肌肉放松,并使自主神经系统机能得到调节。亚健康 人群可以通过张弛训练,比如深呼吸、缩肩耸肩、绷腿等来达到放
松状态。
4.2.2.2深入社区,走人家庭护士保持乐观的态度,深入社区,
走进亚健康人群中间,积极说服那些不开朗的人,引导他们以一
种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并亲近家人和亲友,让他们在家庭的关 爱和理解中战胜亚健康状态,从而降低亚健康的发病率。
4.2.3指导患者有规律的生活按时作息,戒烟限酒,保持心态
平和,学会自我调节,要学会认识压力。指导患者铭记“十字”保健
法:“平心”、“减压”、“顺钟”(即顺应好生物钟,调整好休息和睡
眠)、“增免”(通过有氧代谢运动等增强自身免疫力)、“改良”(即
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从源头上阻止亚健康状态发生)。
4.2.4心理暗示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把每一次失败都当
作是最后一次,用“汽车预热”方式调整心情,在状态最好时迎接 挑战,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商标”。 4.2.5指导患者进行饮食保健
4.2.5.1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无过
冷过热,食物的种类要广泛、不偏食。
4.2.5.2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
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 提倡人们要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
些粗粮、杂粮等㈣。
4.2.6导人中药微调
4.2.6.1应用艾灸法把艾条或药条点燃后,熏烤患处或穴位、经
脉,通过温热和药物的渗透力来刺激患处、穴位、经脉,以防治疾 病。
4.2.6.2足底按摩足底按摩是一种方便易行、科学实用的保健
按摩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尤为适用。经常进行足底按摩,可 调节机体的神经反射,有利于机体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
疫系统,通经活络等旧。
5小结 护士通过掌握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及逆转方法和措施,应用人 性化的护理理念,借鉴科学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促进亚健康
人群的健康行为方式形成,从而实现逆转亚健康状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于敏智.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l1~l3. 2北星,张宏印.大学生“亚健康”的诊断及预防[J】.中国校医, 2007,21(4):478~480.
3范存欣,王声涌,马少斌,等.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 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1(3):320~321.
4朱长刚,项平,尹岭.2373例出租车驾驶员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87~88. 5李萍.高校研究生亚健康状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O7.7:76 ̄77. 6顾利亚.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及其分析[J1.考试周刊,2009, 3:32—33. 7蔡文智,邓凌,陈美仑,等.医务人员亚健康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10:869~873.
8吴晋鲁,刘新民.450名企业人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报告『J1.皖南
医学院学报,2008,27(4):310—312. 9任俊男,孙雪洁.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24(16):1929~1930.
10焦世兰,张俊.医务工作者的亚健康分析与调试fJ】.检验医学与
l】占床,2006,3(3):121—122. 11朱丁.青少年亚健康研究现状及防治策略[J].职业与健康,
2009,25(14):1542—1544.
12曹冬萍,谭福彬,刘文成,等.亚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中
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1):91~94. 13杨志敏,杨小波,黄鹂,等_亚健康概念框架的文献评析【J】冲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7):37 38. 14朱复融.亚健康自然疗法全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7:131—140.
15乔志恒,华桂茹.亚健康状态评估与康复[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o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