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小城镇在空间上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是农村人口本地城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小城镇尤其是中西部的小城镇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劳动报酬偏低。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泰山乡是吉安市“三山一江”战略建设的核心乡镇,是赣西新兴的旅游胜地,是以生态旅游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旅居”(旅游接待+生态宜居)特色小镇。
境内景点众多:有十万亩高山草甸,江南罕见、风光旖旎的武功山;有奇山云海、险山俊秀的羊狮慕;有绵延二十多公里,风光秀丽的武功湖;有设施一流、功能完善、含硒丰富,全省出水水温最高的嵘源温泉;有急流险滩、惊险刺激,号称“江南第一漂”的武功峡大漂流。
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些优质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共生演进。
一、特色小镇定位——温泉养生休闲小镇。
充分利用泰山优越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以及南上北下、连东通西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中高端养生休闲区、城市生态休闲区等休闲旅游板块,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娱乐、文化创意、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努力建设“休闲型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叫响“中国慢生活基地”、中国福山品牌。
在已有基础上,再做好文家游客接待中心、文家村铜溪自然村旧村改造、羊狮慕索道下站南福门及停车场工程、泰山至文家公路拓宽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品味和档次。
——优质健康养老小镇。
借助良好的生态和怡人的气候,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具有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功能的养老庄园、养老院等,积极探索“候鸟式养老”和“虚拟养老”等模式,着力推进颐养公寓、颐养商品等要素市场建设,依托温泉资源,开发一批康复理疗、温泉养生等产品项目。
——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小镇。
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传统农业优势,以绿色、有机、生态为统领,整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有机水稻、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农业示范基地、精致设施农业建设与旅游结合,形成农业效益与旅游效益叠加的综合效益。
二、特色亮点一是产业有基础。
引进了江西安福上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大闸蟹和小龙虾,注册了泰山毛竹专业合作社,发展了楼下杨梅基地、华泰花卉苗木基地、有机水稻种植1号基地,逐步形成了水产、羊、石蛙、山鸡、兔等特色养殖产业规模。
重点开发了以农业体验和农业观光为主的福江南四星农家乐;向周边辐射打造以清末文献坊为主的楼下民俗文化游,引进武功山大峡谷漂流、清江水上竹筏漂流等多元化娱游项目,建立了党员星级农家乐评定制度,规范建设管理农家乐、农家餐馆,实现了旅游产业的链条延伸。
二是设施较齐全。
以小城镇建设为落脚点,抓住扩权强乡试点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安文旅游公路(集镇段迎宾路)“白改黑”及“三改二”工程,全面建成了泰山迎宾广场、泰山公园、泰山商业街安居工程、新农贸市场、污水处理示范点等旅游配套设施,完成了12公里惠及全乡的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筹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楼下县级美丽乡村精品点建设,推进了旅游通道沿线9个新农村点的新农村庐陵风格改造,建设了一批村庄规划合理、村内外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农村示范点。
三是发展有前景。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战略。
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指出,鼓励兴办健康服务业。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山水、温泉、“森林氧吧”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
【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效破解了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为企业创新创业搭建了新平台,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产业空间布局的新形态,为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激发了新供给,为体现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提供了新样板,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为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探寻新形势下建设特色小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在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黎春秋的带领下,长沙市住建委与长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就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学习。
2016年3月6日至10日,调研组赴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通过参观镇区、考察企业、座谈交流等方式,专题调研四个城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一、杭州等地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及主要做法2016年底浙江省启动创建特色小镇,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等地抢抓有利机遇,加快推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四市共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38个,占浙江省半壁江山(48%),形成了特色小镇的集聚区和引领区。
其中,杭州云栖小镇、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嘉兴巧克力甜蜜小镇,绍兴袜艺小镇等,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特色小镇的示范和标杆。
浙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做法是:(一)彰显产业特色,打造发展高地。
在特色小镇的产业谋划和定位中,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强”,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
一是瞄准特色产业。
牢牢坚持“一镇一业”,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整合集聚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比如,嘉兴巧克力甜蜜小镇把甜蜜产业链作为最大特色,充分整合“巧克力、温泉、花海、婚庆”等元素,形成工业旅游、主题乐园、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独特定位,在全省特色小镇遴选中排名靠前。
二是集聚高端要素。
按照特色产业培育方向,集聚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发展特色产业,运用新技术改造历史经典产业的传统工艺,打通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提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行业竞争力,形成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比如,绍兴袜艺小镇通过建立集创意设计基地、袜子研发中心、淘宝大学等为一体的“袜业智库”,打造强劲的“心脏”和“发动机”,将建设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
三是突出创新创业。
依托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了一批众创空间、泛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新四军”提供创新创业乐园,为“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的年轻创客提供起步舞台。
比如,杭州梦想小镇打造17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引进15个孵化平台,提供拎包入住、免房租及多项补贴等丰厚条件,目前已入驻企业350家,创业项目500多个,创业人才4500多人,各类金融机构200余家,管理资本逾368亿元。
(二)突出规划引领,提升建设品质。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不争“帽子”和“牌子”,把质量摆在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位,切实做到“建一个、成一个”,避免了脱离实际的“一窝蜂”“大跃进”。
一是注重精准定位。
准确把握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独特内涵,明确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较好地实现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二是注重集约集聚。
明确特色小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允许建设面积超出50%,边界清楚、相对独立。
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小空间内集聚众多高端生产要素,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
三是注重规划先行。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实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围绕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文化“特而浓”做好小镇规划。
精细编制规划,不仅编制概念性规划,还编制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画出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确保小镇规划可落地。
四是注重项目谋划。
根据每个特色小镇3年完成50亿元有效投资的目标,紧紧围绕特色产业,谋划落地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比如,杭州龙坞茶镇铺排了西湖茶博城项目、茶产业综合展示区项目、茶文化健康养生项目等;绍兴黄酒小镇铺排的重点项目有黄酒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黄酒产业创意中心、黄酒小镇游客中心等,有力支撑了小镇建设。
(三)发挥企业作用,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形成了三种建设模式。
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模式。
政府负责小镇的产业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企业建设特色小镇。
如湖州丝绸小镇启动以来,政府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研究特色小镇规划,二是选择投资主体。
投资主体选定后,即由企业来制定投资计划,确定建设进度,落实开工项目,充分凸显企业作为项目投资、实施主体的地位。
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模式。
政府确定小镇的产业定位,做好大规划和大服务,引进大企业和大人物,联手培育大产业。
如绍兴黄酒小镇引进浙江精工集团投资50亿元,主导负责小镇东浦片区的旅游开发建设;杭州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企业,打造国内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
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模式。
政府成立国资公司和专门班子,做好小镇的规划、建设和服务,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商。
如杭州山南基金小镇通过做优公共服务、做美生态环境,成功吸引敦和资产、中信证券、阿里巴巴资本管理等260余家国内外知名金融投资机构入驻。
(四)注重功能融合,形成叠加效应。
坚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和社区等功能,摒弃“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着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美融合”和宜业宜居宜游“三宜结合”,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和吸引人才扎根的能力。
一是突出产业功能,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特色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创新创业的引领区。
二是发掘文化功能,大力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商务文化、时尚文化等,形成独特的人文标识,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发展平台。
如龙坞茶镇、丝绸小镇、黄酒小镇等,通过发掘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很好地延续了历史文化根脉,传承了工艺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