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转化学困生论文

关于转化学困生论文

浅谈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当今社会,很多小学生并不存在智力方面的问题,然而,却成为学校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现实应该是教育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他们能力、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不仅关系教育事业的进步,而且关系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

虽然老师们都明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是,仍有少数学生成为老师们“遗忘的角落”,他们就是那些实实在在存在于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学困生。

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是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最为关键的一环。

但是怎样对待学困生,不同的老师却有不同的方法,其效应和结果也就不尽相同。

学困生作为一种特殊受教育个体,他们的转化程度,直接反映了教育工作的效果,可以说是衡量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方面。

因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便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切实提高学困生的素质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一、学习困难生的内涵及类型。

什么是学习困难生?通常把品德、学习后进的具体标准界定为:情绪消极,不思进取,品德修养与一般学生存在较大距离,在行为上多次违反中小学守则与社会行为准则,存在较多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问题行为的学生。

学困生一般都是后天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学困生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学困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较差的学生。

这类学生的特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根本无目标,缺乏学习意志,丧失学习信心,上课无精打采,走神或者睡觉,课后不能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等等。

总之他们怕学、厌学,由于在学习上不投入,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往往很差,经常违纪。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学困生多数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2、学校不良因素。

3、家庭不良因素。

4、社会不良因素等有关。

下面着重从这四方面进行分析(一)学生自身的因素1、缺乏学习的兴趣学困生对学习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

他们厌恶学习,认为很闷、很烦。

上课闷闷不乐,烦躁不安,开小差,搞小动作,极少举手回答问题。

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随便抄袭以应付老师。

对于的公式概念不能记忆,更加不能灵活运用于解决问题之中。

总之,在这些学困生的眼里,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的断层学困生在学习上的成因主要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

基础知识对学困生现有学业成绩的影响最为显著,小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

很多学困生由于一些知识点没有学好,造成知识缺陷,在学习新知识时就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样的障碍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导致知识的断层,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3、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学生一旦成为学困生以后,往往会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会感觉自己在教师、同学、家长的心中没有地位,心理压力大,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学困生不愿在教师、同学面前展现不懂,觉得不懂难为情,低人一等,所以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不懂装懂”的现象。

由此也进一步造成了学困生与一般学生的学习差距。

4、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方法不妥不会听课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他们往往未能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

他们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会出现边听课边玩的情况。

上课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无法集中精神听课”。

还有的学困生缺乏学习方法,未能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进行记忆,未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造成学困生的学习困难。

记忆力差,容易思维定势。

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会学以致用。

学困生在学习上碰到的问题往往比普通学生要多的多。

许多学困生在碰到学习困难时,往往不敢“迎难而上”;有的学困生一遇到困难就主动“投降”,主动放弃在学习上的进一步探究。

久而久之,造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使学困生的学习意志更加薄弱。

(二)学校的因素1、学校教育的失误由于绝大多校灌输的是应试教育思想,学习成绩当然被视为评价学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标准。

很多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当然要自报弃,越学越后进。

(1) 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困生老师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驱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偏爱少数“尖子”生,致使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大减,越来越后进,上述方法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师生的对立。

2、教师教学的不足(1)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其一,对新增加的内容把握不准;其二,对变化了的内容把握不准。

尤其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把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2)未能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是可取的。

可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充分的重视和必要的指导。

有的教师误以为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与操作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显然是流于形式,没有效果的。

另外,有的教师对小组成员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工。

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动手操作的往往是优等生,讨论交流的也是优等生,汇报结果的更是优等生。

其余的学生只是陪衬,他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没有代表小组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变得懒惰,不愿动脑,更不愿开口,并逐渐把自己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

可想而知,这部分学生不久将成为学困生。

3、未能做到及时辅导老师们课时多工作量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认真备课和辅导中下生,也是造成学生学习上分化加剧,学困生面增大的其中一个原因。

(三)家庭教育的失误1、家庭教育的失误,家庭环境不利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与他们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通过家庭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教养水准,以及家庭的人间关系等方面潜移默化的进行的,这种影响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有着浓厚的情感基础。

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

部分学生家长从事个体经营,他们为了赚钱整天忙于奔波,无暇顾及教育子女,而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往往在他们身上反映的比较多,这样又直接对他们的子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还有的家长甚至出县出省打工,以至几年不归,这样的家庭如何能教育出好的学生。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正在成长的孩子,渴望监护人的关爱,却难以得到,使得原本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2)缺损的家庭导致学困生的产生还有一些学生成为困难生是因为家庭的缺损。

例如,双亲离婚前后的长期战争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他们的学习得不到安宁的环竟,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于是成绩会一泻千里,不可收拾,成为新的学习困难学生。

当然,还有一些由于其他原因而缺损父母的,同样也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这也是形成差生的原因。

(3)家庭文化氛围对学困生的影响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学习也有不小的影响,一个没有读书习惯,业余爱好打麻将,搞赌博的家庭,他们的子女如果缺乏应有的正确指导,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困难学生。

(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许多制度还不可能一下子建立、健全。

在这样一个既讲文凭,又不完全讲文凭的社会里,学习困难生因为认识能力差,对于自己的未来,只看到眼前的需要,只考虑个人利益,认为何必化那么大的力气去改变那难以改变的学习形状,他们觉得自己升学无望,但是做手艺、生意,只要不种田,照样能赚大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厌学”、“逃学”的情绪不断的滋长。

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文化也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不良书刊、杂志、电视、电脑,也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使他们摆脱困境。

针对以上的成因分析,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以下研究对策,达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学困生的尊重,了解,热爱1、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习困难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说过:“人需要感受到自己被他人接受,孩子需要感到自己被家长和老师的接受。

”一个人的自尊心是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尊心、好胜心、上进心、荣誉感。

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可以说,不被教师接受的学生,往往会变得消极、被动、厌恶学习,甚至具有抵抗和破坏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就一定要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真正去接受每一位学生。

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鼓励,发挥他们的长处。

如果教师能这样做,就一定会使师生间产生感情共鸣,并以此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全面正确地认识学习困难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学习困难生。

同学习困难生经常亲切交谈,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兴趣、爱好,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3、热爱学习困难生热爱学生是教育道德的一个规范,与学习困难生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关系,教师对他们施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愉快地自觉地接受。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对待学困生,首先要善待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作为老师要坚持对学生施行激励性评价,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走入正轨,获得成功的体验2、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从表面看,形成困难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也不外两点:一是学习态度和目的出了问题;一是学习方法和习惯出了问题。

对于主观上比较努力,但由于脑子不太好使,学习方法不对头、基础又差的学生,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帮助他们补上欠缺的教学内容。

对于平时不认真学习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困难生,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只要他们思想问题解决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3、多作表扬,切忌嘲讽,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困难生的自尊心特别强,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绝对不可挖苦讽刺。

嘲讽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很显然这对他们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相反,适时的表扬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不断的树起信心,自信心增强后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