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浅析陈玲摘要: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跨国并购的案例日益增多,并购金额也有所增大。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2年,中国企业并购海外资产的规模庞大。
针对这一新情况,本文从国际投资阶段理论入手,基于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的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会展开一次新的跨国并购浪潮。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在海外投资建厂,逐渐转向通过海外并购,取得主动权,参与国际竞争。
在全球经济陷入紧缩泥潭的2002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超过40%。
与此同时,据《亚洲并购》杂志的统计,2002年前11个月中涉及中国企业的商业化并购交易总规模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大的10起并购交易的单项规模都超过10亿元,在这最大的10起并购案中,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的项目占了一半。
2002年被称为“中国并购元年”。
单就上海企业而言,就先后用上亿美元成功吞并6家海外知名企业。
例如,2002年10月,上汽集团出资5970美元收购韩国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10%的股份;上海电气与美国晨星共同出资900万美元,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的所有技术和设备;上海制皂集团也成功收购了2家美国企业。
笔者认为,基于来自中国企业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跨国并购的数量将增多,资金规模也将增大,中国企业会展开一次新的跨国并购浪潮。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依据在80年代初期,J. H. Dunning 提出了国际投资阶段理论,从动态角度解释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系。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计算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是:第一阶段,人均GNP 不超过400美元。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较少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也没有对外投资,净对外投资额为零或负数。
第二阶段,人均GNP 在400~2000美元之间。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有所扩大,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吸收外资增加,但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仍然很低,不足以抵消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净对外投资额为负数,并且随着GNP 的提高日益扩大。
第三阶段,人均GNP 达到2000美元。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资本流出逐渐快于资本2004年第3期(总第61期)!"流入。
尽管对外直接投资额仍为负数,但数额日渐缩小。
第四阶段,人均GNP 在5000美元以上。
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相当于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存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超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趋势,该国已成为净对外投资国。
目前中国人均年收入虽然只有900美元,但中国地区差距相当大。
2000年上海人均收入已达5000美元,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的人均年收入都达到2000美元左右。
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将超过3000美元。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许多企业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并且从传统的新建企业转向并购为主,通过在海外快速买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以实现低成本扩张。
由此可以预见,并购将会成为许多大中型企业公司境外投资的一种首选。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一)获取国外天然资源据预测,在未来20年里,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将出现上亿吨的供给缺口。
因此,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无一例外的参与了跨国并购:2002年,中海油进行的三项海外并购总资金达到了12亿美元;2003年3月,中海油又拆资6.15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里海北部项目的8.33%权益,创下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规模的收购。
目前,中海油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拥有最大规模的境外资产。
另两大石油公司“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也在境外收购多处油田资源。
其中最大交易有中石化以3.9亿美元在阿尔及利亚收购油田,及中国石油以2.6亿美元从美国戴文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其在印度尼西亚的六项油田资产。
由于世界资源市场已被各大巨头瓜分完毕,处于某些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纷纷选择了并购,以确保原料供应,实现垂直一体化。
早在1992年12月,首钢为获得更广阔的资源空间,拓展海外事业,实现跨国经营目标,以1.18亿美元中标,购买了秘鲁一家国有大型企业98.4%的股权,获得了无限期开发利用矿区内矿产资源的权利;2002年6月,宝钢集团以3000万美元收购“澳大利亚”Rio Tinto 公司所属的铁矿公司46%的股权。
(二)避开贸易壁垒,开拓世界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家电、纺织和服装等行业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同时,由于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走向国际市场成为这些优势企业的必然选择。
而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个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一件是针对中国产品的。
截止2002年10月底,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544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
仅2001年,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合计近11.4亿美元。
2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TCL 收购了拥有113年历史的德国老牌家电生产厂家施耐德。
施耐德可年产彩电100万台,即使在2001年,其销售量也达41万台,超过欧盟给予中国七家家电企业配额的总和。
TCL 选择施耐德,避开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电子产品的反倾销壁垒,并将借施耐德之力迅速进入欧洲的通信、信息领域。
(三)利用被购企业的相关经营资源通过并购的方式,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被购企业在当地的分销渠道,以及其同当地用户和供应商多年来建立的信用。
因此,并购成为许多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最佳方式。
例如,万向集团以28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UAI公司2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然后通过UAI 从万向反向采购产品,利用其品牌、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增加自身产品的销量。
又如,上海海欣!"决策咨询通讯・第!" 卷股份凭借收购美国GLENOIT 公司纺织分部,海欣的毛纺服装面料的生产能力将提高到占世界生产能力的25%以上。
同时,公司将在占全球60%服装市场的北美和加拿大拥有一个信息、销售的桥头堡。
(四)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研发一项新的技术,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且企业所冒的风险也是极大的。
据统计,跨国公司95%的研发项目无结果,在存活的研发项目中,有80%以上的技术产品会遭遇市场失败。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则是以低成本获得宝贵的核心技术和大量人力资源的捷径。
2003年2月,京东方科技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现代集团显示器株式会社TFT -LCD 业务的资产交割终告完成,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宗高科技海外并购;2001年10月,浙江华立集团完成了对飞利浦集团在美国加州圣何塞的CDMA 移动通讯部门的收购,获得了CDMA 手机芯片软件设计及整体参考设计的相关业务;CEC 收购飞利浦,把德国里昂生产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国内,提升了自身的研发力量。
(五)享有融资便利,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同创建方式比较,并购的不确定性较小,收益快。
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时,选择并购的方式更容易获取资金融通。
企业通过融资方式,就避免了直接投资的风险,减少自有资本的直接投入。
上工股份就拟定增发不超过1亿股B 股,运用2430万美元的募集资金分步收购世界著名工业缝制设备制造企业———德国FAG 下属一家子公司股权,直至取得股权。
2002年8月8日,东方通信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美国依斯泰克公司,收购了美国易通陆国际通信有限公司的600万股份,其中“北电网络”所持400万股和购买定向发行的200万普通股,占美国易通陆国际通信有限公司总股本的10.3%,成为其最大股东。
这种海外并购使企业避免了直接上市需要的那些繁杂的审批程序,间接进入了国际资本市场,提升了自己在国外的品牌知名度,并直接拥有了被并购公司的技术资源和市场客户资源。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外部动因(一)国际经济环境动因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
世界产业将步入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世界产业将以跨国并购重组为特征,带动产业技术经济向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应对这种日益增加的技术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将越来越追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经营,以便开发新市场或者利用生产要素优势来建立国际生产网。
由于企业兼并是一种增长速度快,现金回收时间短,风险较小的方式,通过跨国并购方式来实施生产集团化,经营全球化,市场当地化公司战略的企业将不断增加。
2、在九十年代以前,许多跨国公司经营的一大特色就是铺摊子,扩展业务种类,经营多样化,带有盲目贪大求全的倾向,这在当时对公司实力的扩展和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经营业务过于繁杂给公司的有效运转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了竞争力的下降。
于是,许多跨国公司在通过跨国并购实行产业重组的同时,为了把自己的优势集中到核心业务上,也在不断的拆卖一些非核心资产,从而又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这部分资产进入该市场提供了许多机会。
例如中海油能成功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 )在里海北部项目的权益,其中部分原因就是BG 不愿意把资产过多的投入非核心业务的石油领域。
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市场一些领域的行情低迷,使一些质地不错的公司迫于现金压力而不得不接受并购的命运,中国企业也得以顺势建立海外根据地。
(二)中国国内政策动因2004年第3期(总第61期)!"《中国政府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到要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2010年前,培育50家中国自己的世界500强,500家中型跨国公司,5000家从事单一业务的小型跨国公司。
此外,十六大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近年来,一些企业主动走向国外,如中石油、中石化、华源、海尔、春兰、万向等。
尽管如此,中国现在仅有11家企业进入跨国公司500强。
2000年中国境外投资金额只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15%,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低于发达国家的1:1.1,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1:0.13。
中国企业90%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其中一半在100万美元以下,而发达国家平均投资金额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5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