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中国粮食价格趋势

2009年中国粮食价格趋势

2009年中国粮食价格趋势2009年,提价政策拉动粮食市场价格,金融危机压低粮食市场价格,石油降价降低粮食生产价格,充裕粮源有效调控粮食市场价格,优惠政策提振粮食加工企业信心,影响粮食市场价格。

2009年的粮食市场价格总体上将有所上升,但也要防止局部地区粮食价格下跌,“谷贱伤农”情况的发生。

2008年我国不但经历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汶川8.0级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袭击,而且受到了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党和国家果断决策,一系列应对措施出台,粮食生产获得了连续第5个丰收年,预计总产将达到5250亿公斤,比2007年增长4.7%。

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影响,2008年我国粮食收购、销售价格出现了新的格局。

本文将以我国十大夏粮主产区、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湖北省襄樊市为例,分析2008年我国粮食收购、销售价格变动情况,预测2009年粮食价格变动趋势。

一、小麦收购价格总体呈上升态势小麦收购价格从元月份每公斤(下同)1.43元,一直上升到10月份最高峰1.59元,随后便有所回落。

从分季度来看,市场价格变化差异较大。

一季度价格平稳。

收购价格在1.43元至1.46元之间。

由于2007年襄樊市小麦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4.41亿公斤,收购量12.5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粮源充裕,因而市场价格变化不大。

二季度小麦收购价格开始上升。

从4月份的1.46元,上升到6月份的1.53元。

由于襄樊市小麦市场价格低于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家在襄樊市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公斤中等白小麦1.44元,红小麦、混合小麦1.38元。

2007年襄樊市小麦不仅增产,而且质量普遍好,平均等级在国标2级以上,绝大多数在国标1级。

襄樊市新小麦在5月中旬上市,因而,全市小麦收购价格随之上升。

三季度小麦收购价格稳重有升。

从7月份1.55元,上升到9月份1.56元。

三季度是襄樊市新小麦上市高峰期,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企业敞开收购农民小麦,社会多渠道也不敢贸然抬价收购小麦,所以这一时段襄樊市小麦收购价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水平上没有大的变化。

四季度小麦收购价格涨跌互现。

10月份涨到1.59元,11月份达到最高峰1.59元,12份回落到1.56元。

这一阶段收购价格出现较大变化差异,主要原因:一是新小麦后熟期到,可以直接加工,加工企业采购量加大;二是国家提高小麦拍卖价格,一般在1.72元左右,加工企业从拍卖市场上购买小麦,不如就地收购划算;三是面粉销售旺季到来,小麦加工原料需求增长。

二、面粉(特一粉)销售价格涨跌互现,总体平稳一季度销售价格很平稳。

元月份特一粉批发价(下同)在2.14元和2.12元之间。

之所以价格变化不大,主要是小麦加工成面粉的副产品――麸皮、尾粉等销售量下降。

2007年春节正好在2月份,农民在元月份开始屠宰年猪,喂养仔猪,对饲料需求量减少,因而对副产品需求量下降,主产品价格就提不起来。

二季度面粉销售价格略有上升。

特一粉从4月份的2.12元,上升到6月份2.16元。

这一阶段是粮食青黄不接时期,尤其是五六月份,社会消费量增加,新小麦虽然部分上市,但后熟期没有到,不能直接使用。

同时,养殖业复苏,对副产品的需求也增加。

三季度面粉销售价格波动较大。

特一粉在7月份达到2.34元,8月份开始回落到2.14元,9月份2.15元。

由于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农民养殖生猪积极性高涨,对副产品需求旺盛,7月份特一粉销售价格在本年度达到最高峰。

从8月份开始进入夏季,面粉销售量下降,价格也同时回落。

四季度面粉销售价格有涨有落。

特一粉从10月份2.17元,回落到12月份2.12元。

这一时段本来进入面粉销售旺季,为什么市场价格回落?主要原因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等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很多工厂或破产、或停产、半停产,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对粮食需求量骤然下降,销售价格应声回落。

三、中晚籼稻收购价(中等)节节上升、大米批发销售价格涨落互现2008年,我国中晚籼稻市场价格持续节节上升,在高位运行。

一季度中晚籼稻及稻米收购、销售价格缓慢上升。

中晚籼稻(中等,下同)从元月份1.59元,上升到3月份1.65元;中晚籼稻米(标一米,下同)从元月份2.54元,上涨到3月份2.72元。

大米是我国,尤其是南方数省人民的主食品,需求量大。

一季度是元旦、春节粮食销售旺季,大米销售量也随之增加,中晚籼稻及稻米收购销售、价格同步上升。

二季度中晚籼稻收购价格、大米销售价格继续攀升。

4月份中晚籼稻收购价1.65元,5月份迅速攀升至1.82元,6月份有所下降为1.77元;大米销售价格大幅度攀升,从4月份2.64元,上升到5月份2.72元,6月份更大幅度上升到2.90元。

这一时段是一年中粮食青黄不接时期,需求量的上升,带来中晚籼稻收购价格及大米销售价格节节上升。

三季度中晚籼稻收购价格及大米销售价格高位运行。

中晚籼稻收购价格7月份为1.80元、8月份1.82元、9月份1.81元;大米批发价格7月份为2.92元、8月份2.81元、9月份2.78元。

由于2007年我国中晚籼稻收购数量下降,国家掌握的粮源有限,襄樊市在2008年7月份已经将所有的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完毕、除储备粮以外的其它商品稻谷也全部售罄。

粮源的短缺,促动中晚籼稻收购价、大米销售价高位运行。

四季度中晚籼稻收购价及大米销售价格平稳运行。

中晚籼稻收购价从10月份1.80元,上升到11月份1.83元,12月份略有下滑到1.81元;大米批发价10月份上升到2.88元后,11月、12月基本维持在2.85元。

本季度中晚籼稻收购价在11月份最高,随后又回落;大米销售价格平稳,在销售旺季没有起色。

主要因素:一是新稻谷上市后,整个市场价格回落;二是中晚籼稻市场价格虽然回落,但仍然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国家没有在襄樊市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分配襄樊市40万吨中晚籼稻临时存储收购指标,每公斤1.88元,对当地中晚籼稻市场价格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但是,相对于有10多亿公斤商品中晚籼稻的襄樊市来讲,40万吨数量显得太少,对市场的拉动作用不大;三是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很多工厂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米外销量下降。

再加上农民宰杀年猪,稻谷加工副产品需求量减少,主产品价格下滑。

2008年我国粮食市场在全国连续5年粮食丰收、世界粮食增产、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错综复杂的波动局面。

但是,在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调控措施下,总体来讲还是基本稳定的。

下面,从2008年我国粮食市场变化及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状况来研判,2009年粮食市场价格趋势。

一、提价政策拉动粮食市场价格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以后党和国家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十分明确作出了2009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力度,大幅度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决定。

2008年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出《关于提高200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从明年新粮上市起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

每50公斤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87元、83元、83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10元、11元、11元。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也要较大幅度提高。

”为进一步做好秋粮收购工作,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2008年12月3日联合下发通知,在前期已经下达1650万吨国家储备和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1400万吨,其中稻谷750万吨、玉米500万吨、大豆150万吨。

通知同时明确,国家收购的临时存储粮食,今后将坚持顺价销售的原则,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

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幅度提高、2008年临时存储粮食收购后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销售,意味着国家政策强力拉动粮食市场价格,2009年粮食收购价格、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存储粮食拍卖价格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粮价总水平将高于2008年。

二、金融危机压低粮食市场价格2008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在此危机和世界粮食丰收的情势下,2009年国内外粮食市场将出现新的格局。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

受2008年上半年大米价格快速上涨的刺激,一些国家增加了水稻的种植面积,从而增加了稻谷产量。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2008/2009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有望达到创纪录的4.346亿吨,比上年实际产量高出350万吨。

2008年5月,世界大米价格冲到最高点,每吨1050美元,目前已经下滑至500~550美元/吨,跌幅达到40%。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如泰国、越南等国纷纷解除大米出口限制,国际米价更进一步回落。

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2008年12月份预计,2008/09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增长7300万吨,达到6.83亿吨,高于6.5亿吨的小麦消费量。

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消费超过全球小麦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小麦需求可能会大幅减少,尤其是亚洲地区。

在近期国际米价出现大幅下调后,从国内向境外走私大米已经没有多少利润。

今年上半年,广州及新疆海关相继查获多起粮食走私案件,其背后动因就在于只要能将粮食运出国境,那么国内外粮价巨大的差异就必然能使走私者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不过,眼下随着国际米价的一跌再跌,国内外大米价格已几乎持平,价差的急剧缩水使得走私大米几乎无利可图,因此这一现象近期在国内也极少发生了。

我国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玉米和玉米面粉出口关税,同时降低小麦、大米和大米面粉等出口关税。

小麦出口关税从目前的20%调低到3%,大米出口关税从5~10%,调低到3~8%。

虽然国际米价动荡激烈,我国又取消和调整粮食出口关税,但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却十分有限。

由于我国政府对粮食的供应始终维持自给自足的策略,近期以来政府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持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包括对稻谷的临时收储、下调大米出口关税、解除年初对成品粮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等。

受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撑,在国际大米价格大幅急跌期间,国内米价则始终维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三、石油降价降低粮食生产价格世界石油价格在2008年7月11日飙升至147.27美元/桶的油价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直线下降。

2008年12月1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开盘后一路走低,盘中一度探至每桶35.98美元;到收盘时下跌3.84美元,收于每桶36.22美元,是2004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

美林预计,油价短期将触低至25美元/桶;高盛的报告也唱跌,预计油价将至30美元/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