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一)一、本章知识结构体系二、重点难点突破1.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等,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地形: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所以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区。

中国67%的城市分布在地形以平原为主的第三级阶梯上。

气候: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条件好的地方,城市分布多。

如中国大多数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在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东以南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而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西、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区大城市数量极少。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多位于适于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

中低纬度地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沿海地区气候比内陆地区优越,世界城市在这些地方分布的密度大、规模大。

河流:古代的城市为了接近水源、利用水运,大多沿江河分布。

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流,这是城市临河分布的主要原因。

再就是由于古代陆路交通落后,水运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方式,河道成了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对城址的选择影响也很大。

从我国城市发展史来看,沿河设城是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如赣州、宜宾、上海等。

2.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重点理解自然资源和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开发千年沉睡的丰富自然资源往往是新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重点理解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这些矿业城市依托矿产开发而兴起,伴随矿业发展而繁荣。

如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开滦等。

以铁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有我国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玉门等。

交通:城市是货物和人员的集散地,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的城市,往往发展最快。

交通便利之地有利于商品的集散,即有利于城市所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工业产品的输出。

我国古代有“南船北马”的说法,南方城市大都在大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我国北方城市的对外交通运输方式大都经历了驿道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对外交通口岸,对城市的总体布局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国南方城市大都沿江河发展,由于船型的增大,航道的迁移,不少城市的对外交通口岸经历了由沿河向沿江或沿海的发展过程,城市的总体布局也随着作大幅度的转移。

南方兴建铁路后,形势又有新的变化。

当我国跨过高速公路时代和航空运输时代后,城市总体分布模式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3.城市形成的条件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第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了剩余农产品,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因此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的货物进行交换,商品交易的场所就形成了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成为城市。

4.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是重要的人文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在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原因是城市环境污染,其种类及危害见下表:(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由于城市的急剧膨胀,使原有城市的布局形式、城市结构、城市的市政设施等,远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

许多大城市交通阻塞,住房拥挤,世界上多数大城市里分布着贫民窟和棚户区。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城市中存在着一定的失业人员,加上乡村人口大量捅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扩大了失业队伍,更增加了就业的困难,还会带来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6.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积极发展小城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以控制大城市规模,促进人口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组成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并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环境。

三、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例1、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尼罗河下游和多瑙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D.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思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古文明兴起的地区,也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

河流的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一一长江中下游地区。

答案:AC例2、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大城市分布极少的自然地理因素是()A.气候条件不及东部地区,B.交通闭塞,对外联系不便C.自然资源少,不利于发展工业生产D.多高原、山地,平原狭小,不利于设城思路:B项和C项叙述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从气候和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等几个城市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西部地形多高原、山地,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自然条件恶劣,使西部城市密度和规模均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所以A项D项都正确。

答案:AD例3、关于世界上大城市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数位于平原地区B.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C.全部集中在平原地区C.各地均匀分布错误原因分析:平原是城市的理想环境,我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以平原为主的第三级阶梯上,因此容易误以为城市应全部集中在平原上,这是不正确的。

如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

因为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

思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所以世界上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但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答案:AB例4、下列城市中,主导区位因素相同的一组是()A.我国的大庆、克拉玛依,英国的阿伯丁B.我国的拉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C.我国的攀枝花,巴西的巴西利亚D.我国的株洲、包头、鞍山思路: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考虑。

A项中的城市发展均与石油开发有密切联系。

B项中的城市最早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

攀枝花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铁矿资源,而巴西利亚是作为巴西的首都而新建的城市。

株洲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铁路交通,而包头和鞍山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铁矿资源。

答案:AB例5、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表现在()A.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C.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D.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一致思路:目前,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因为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到199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6%,而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却已达到7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A项是正确的。

从城市化速度来看。

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这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由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而定,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缓慢增长,中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速度下降。

目前,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后期,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

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D项是错误的。

答案:AC例6、读图6—3,(此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3)此过程被称之为___________。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思路:分析时要利用图上提供的信息,把握几个变化,一是由t1至t4的时间变化,二是图例中黑点数目的变化,三是郊区范围的变化。

可以看出:由于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占用的土地也多、因而城市人口也必然随着城市扩大而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大。

这个变化过程充分说明了城市数目逐渐增多,城市面积由小到大,最后形成了城市带。

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过程称为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有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数增多,增加就业困难。

答案:(1)①城市数目逐渐增多②城市面积由小到大③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3)城市化过程(4)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数增多,增加就业困难。

本单元综合训练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乡村聚落产生于()A.畜牧业的发展B.农业的兴起C.手工业的发展D.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2.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是()A.集市的出现B.灌溉技术革新C.劳动生产率提高D.一定的剩余农产品3.我国拉萨市兴起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因素B.军事因素C.科技因素D.自然地理因素4.世界城市化速度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在()A.产业革命前B.产业革命后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下列国家中,城市人口比重最高的是()A.英国B.美国C.日本D、法国6.影响阿伯丁、石家庄、华盛顿、拉萨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交通、政治、地形、宗教B.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宗教C.自然资源、政治、军事、地形D.地形、交通、政治、宗教7.关于世界城市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和平原地带B.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于低纬度的平原和热带雨林地区C.人口密集的地区大城市的密度一定很大D.人口数量多的国家特大城市数量也很多8.从降水看,我国绝大多数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所在地区的年降水量()A.200mm以上B.400mm以上C.600mm以上D.800mm以上9.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的主要目的是()A.改善城市交通条件B.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C.改善居民住房条件D.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10.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增加城市交通用地B.大力兴建居民住宅区C.大力加强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化面积D.控制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