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目录1.自然环境概况 (1)1.1 地势地貌 (1)1.2 山河湖泊 (1)1.3 矿产资源 (2)1.4 能源资源 (2)1.5 生物资源 (2)1.6 江西省气候特点 (3)2. 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 (3)2.1 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 (3)2.1.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3)2.1.2 计算方法 (3)2.2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2.2.1 权重 (4)2.2.2 计算方法 (4)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 (4)2.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2.4.1 权重 (4)2.4.2 计算方法 (5)2.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5)2.5.1 权重 (5)2.5.2 计算方法 (5)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 (5)2.6.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5)2.6.2 EI 计算方法 (5)2.7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5)2.8基础数据来源 (6)3 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7)3.1 2007年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7)3.2 2007年江西省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8)3.3 2007年江西省各设区市辖区内县区生态状况评价结果 (9)3.3.1 南昌市 (9)3.3.2 景德镇市 (11)3.3.3萍乡市 (13)3.3.4 九江市 (14)3.3.5 新余市 (16)3.3.6鹰潭市 (17)3.3.7赣州 (19)3.3.8 吉安市 (21)3.3.9 宜春市 (23)3.3.10 抚州市 (25)3.3.11 上饶市 (27)3.4 我省2006-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因子变化分析 (29)3.4.1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29)3 结论 (31)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地处北纬24°29'14''~30°04'41'',东经113°34'36''~118°28'58"之间。

赣江是境内主川,故简称“赣”。

东邻浙闽,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鄂皖,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

”东西宽约490千米,南北长约620千米,总面积16.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首位。

1.自然环境概况1.1 地势地貌江西地貌类型齐全,其差异显著,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从外向内,由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红色盆地。

地形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江湖交织。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大于500米的山地占总面积的36%,海拔500~100米之间的丘陵占41%,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80米以下的岗地与平原占20%,水域占3.6%。

省境西北及西部有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罗霄山脉,西南及南部有万洋山、诸广山、大庚岭、九连山、东北及东部有怀玉山和武夷山脉,高度一般为海拔1000~1500米。

武夷山的主峰――黄岗山高达2157.7米,为全省最高峰。

全省地理地形和土地利用的比例轮廓大致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形成一个四周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结构的地理单元。

1.2 山河湖泊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走向以东北和西南走向为主体。

赣东北和赣东有怀玉山、武夷山和黄山支脉,赣南有大庾岭和九连山,赣西有罗霄山脉,赣西北有幕阜山和九岭山。

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全年有水的约160条),总长约1.84万千米。

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五大江河,其中赣江自南而北流贯全省,包括贡水在内全长766千米,是江西最大河流和仅次于岷江的长江第二大支流。

江西湖泊众多,并集中于五河尾闾地区,以鄱阳湖最为著名。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湖泊面积5100平方千米。

1.3 矿产资源江西地下矿藏丰富,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配套程度高,伴生组分丰富。

全省发现矿产150多种,产地5000多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01种。

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铜、钨、银、钽、钪、铀、铷、铯、金、伴生硫、滑石、粉石英、硅灰石等。

铜、钨、钽、稀土、铀、金、银被誉为江西的“七朵金花”。

江西有色金属、稀有和贵重金属品种多,储量大,是全国有色金属矿藏丰富的省区之一。

1.4 能源资源江西省常规能源缺乏,主要有水能、光能、风能及能源矿产等。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82.0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610.9万千瓦,全部开发年发电量可达215.6亿千瓦小时。

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能力为4057兆焦耳/平方米~4794兆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为1473-207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3%~47%。

风能资源方面,年平均风速为1.0~3.8米/秒(不含庐山),全省年大风日数为0.5~28天,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滨、赣江和抚河下游及高山顶和峡谷地带。

能源矿已发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7种,其中煤炭产地在全省共有190处,分布在70个县;主要煤田有11个,主要分布在浙赣铁路沿线地区。

1.5 生物资源全省动物资源丰富,有哺乳类100余种、鸟类420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77种、鱼类205种,还有水生哺乳类、软体动物、浮游动物等。

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分别为云豹、豹、虎、白鳍豚、黑麂、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黄腹南雉、白颈长尾雉、白头鹤、白鹤、鸨、蟒、中华鲟、白鲟。

全省植物起源古老,组合较复杂,种类繁多,类型齐全,提供物质原料的资源植物生产潜力很大。

主要有用材植物、木本粮食植物、油脂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

1.6 江西省气候特点江西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属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型,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气候明显。

由于江西地势狭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

全省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 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提供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评价的指标有: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2.1 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2.1.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详见表2-1表2-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2.1.2 计算方法生物丰度指数=A bi×(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A bi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县级:511.4213、省市级:676.083196)2.2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2.2.1 权重植被覆盖指数的分权重见表2-2。

表2-2 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2.2.2 计算方法植被覆盖指数=A 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A 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县级:458.534081、省市级:588.26076)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水网密度指数=A 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 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 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县级:84.370408、省市级:71.768110),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县级:591.790864、省市级:743.317195),Ares,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县级:86.386955、省市级:97.639516)。

2.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2.4.1 权重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见表2-3。

表2-3 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2.4.2 计算方法土地退化指数=A er×(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A er,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县级:146.334327、省市级:273.051554)。

2.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2.5.1 权重环境质量指数的分权重见表2-4。

表2-4 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2.5.2 计算方法环境质量指数=0.4×(100-A 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 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 sol×固体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A SO2—SO2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064866、省市级:1.667065);A 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33104、省市级:0.058464);A 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074989、省市级:2.849614)。

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2.6.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5。

表2-5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2.6.2 EI 计算方法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2.7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2-6。

表2-6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为4 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见表2-7。

表2-7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2.8基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说明:1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评价区域的面积数据来源于TM 影像(2007年)及国家测绘局绘制的1:25万电子地图数据以及2006年和2007年的江西统计年鉴;2 环境质量指数中用到的SO 2、COD 以及固体废物排放总量数据源于《江西环境统计年报》(2006年,2007年);3 水资源量、土地退化指数从水利部门收集的2007年度统计数据;4 降雨量数据来自于江西省气象局各个台站的监测数据(2007年);5 本次评价所使用的计算公式中的归一化系数来源于总站生字[2008]56号文《关于印发2008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附件二)规定的全国统一归一化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