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全课件ppt
2、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即从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最简单的元 素、最微小的细胞,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逻辑与历史辨证结合的方法
即理论顺序与历史顺序辨证结合的方法。逻辑关 系源于历史并反映历史关系,历史关系决定逻辑关 系并接受逻辑关系的安排。
(三)《资本论》第一卷的意义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 深刻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 系的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 析,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 析,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 范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相对价值 形式
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一种 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 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
第一、马克思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形式及 其本质。
商品的拜物教,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 身。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
第二、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特 有的现象。
在孤岛上生活的鲁滨逊,他的个人劳 动和物的关系,是极其简单明了的,不具备 任何神秘性。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劳动中社会关 系也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不为物的 外客所掩盖。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一、《资本论》第1卷总体介绍
(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 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这里的生产过程是指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第二、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 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除了考察劳动力商 品买卖(流通)以外,不考察一般商品、货币和资 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卷第一篇
按照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篇是作为全书 的导言来写的。这一篇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只 是一章,章名为《商品和货币》再版时改为三章, 并合成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 。
本篇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的, 因为简单商品生产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 体与价值量) (1)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 个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 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 品经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 胞,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 解剖商品。
第三、通过分析商品而阐明的劳 动价值论是全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5-12)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6)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 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
式。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
4、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商品的拜物教形式:商品形式。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人与人的关系 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
马克思如何和为何要揭露商品拜物教?
2、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自然段)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科学的劳动价值 论的核心。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阐明剩余价值来 源的关键。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划分为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第四、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于分析社会资本 再生产问题也有密切关系。 依据劳动二重性原理 对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作正确的划分,是研究社会 再生产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的性质: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四种情况的分析) (1)假定上衣的价值不变,麻布的价值变动; (2)假定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变动; (3)上衣、麻布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依同一
方向同一比例变化; (4)上衣、麻布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依同一
方向不同一比例变化,或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等。
第三、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之所以保留劳动力 商品买卖这个流通,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 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劳动力商品买卖既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基础也是它的制度特征。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目的, 是揭示支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和 物质基础,揭示支撑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 律——剩余价值规律。
(2)具体劳动及其特征(2-8) (3)抽象劳动及其特征(9-15) (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
统一(16)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1)为什么要探寻货币的起源(1-3) (2)考察货币的起源和本质(4-80)
简单的价值形式(4-51) 扩大的价值形式(52-57) 一般的价值形式(58-75) 货币形式(76-80)
(17)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 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价值实体: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 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各因素: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自然条件
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 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
(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方法
1、《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25章, 基本内容是在科学地阐明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剩余 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 币。主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第二篇至第六篇。 主要论述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部分:第七篇,资本的积累 过程。主要论述资本积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