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药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选择题1.C2.D3.D4.E5.D6.C7.A8.B9.B 10.D 11.A 12.E 13.D 14.A 15.D16.A 17.A 18.B 19.B 20.C 21.B 22.A 23.A 24.B 25.B 26.B 27.A 28.D 29.D30.C 31.B 32.E 33.D 34.E 35.C 36.D 37.A 38.A填空题1.机体病原体规律2.《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3.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药物依赖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继发反应4.对因治疗对症治疗5.减少受体向下调节6.吸收分布代谢排泄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器官血流量对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生理屏障8.肾脏胆汗排泄其他途径排泄9.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10.高敏性耐受性耐药性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3.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4.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作用。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6.继发反应: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不良后果,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7.部分激动药:虽然亲和力不弱,但内在活性不强,它可以和大量受体结合,但只能使其中一部分活化。

8.受体向上调节:长期应用拮抗药可使相应受体数目增多的现象。

9.首关消除: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时即发生转化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0.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

11.肠肝循环:自胆汁排泄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

12.生物利用度: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并经首过消除过程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反映所给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药量比例。

F=(进入血循环药物量/服药剂量)×100%。

13.恒量消除:指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即每一定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恒定数量。

14.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5.血浆蛋白结合率:指血中血浆蛋白结合得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率。

16.表观分布容积: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

17.协同作用: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效应增强,多用于增强疗效。

18.拮抗作用:药理作用相反的药物联合应用其结果是药效减弱,多用于减少不良反应或解救药物中毒。

19.极量:又称最大治疗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20.治疗指数:动物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即LD50/ED50。

指数愈大,药物的安全性愈高。

简答题1.试述受体激动药.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的主要特点。

答:激动药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部分激动药是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的药物,它们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是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结合后可阻断受体、递质或激动药与受体结合。

2.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有哪些特点。

答: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药理活性暂时消失,呈可逆性结合,是药物的暂时“贮库”,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及消除。

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有限,可发生两种以上药物竞争结合位点,而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可能导致药物中毒。

3.简述pH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答: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分子状态多,肾小管重吸收多,排泄减少;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分子状态少,肾小管重吸收少,易于排泄;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分子状态多,肾小管重吸收多,排泄减少;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多,分子状态少,肾小管重吸收少,易于排泄。

第2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选择题1.B2.D3.E4.D5.C6.B7.C8.D9.B 10.D 11.B 12.E 13.A 14.D 15.C 16.C17.B 18.C 19.D 20.A 21.D 22.C 23.A 24.B 25.A 26.E 27.A 28.C 29.D 30.C填空题1.M受体 N受体2.α1受体α2受体β1受体β2受体3.α2受体β2受体4.抑制缩小收缩增加5.兴奋增加6.治疗感染性休克治疗胃肠绞痛检查眼底7.阿托品哌替啶8.去极化型非去极化型琥珀胆碱筒箭毒碱9.间羟胺麻黄碱10.向上反跳逐渐减量停药名词解释1.M样作用:直接或间接激动M受体,可引起心脏抑制,血管扩张,内脏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及腺体分泌增加等,称为M样作用。

2.N样作用:激动N受体表现为神经节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骨骼肌收缩等,称为N样作用。

3.α型作用:是激动α受体所表现的作用。

突触后膜α受体激动时表现为血管收缩、瞳孔扩大等效应;突触前膜α2受体激动时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4.β型作用:是激动β受体所表现的作用。

表现为心脏兴奋、血管扩张、平滑肌松弛、糖原分解等效应;突触前膜β2受体激动时则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5.调节痉挛:用拟胆碱药时使环状肌向瞳孔方向收缩,结果使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只适合于视近物,而看远物则难以使其清晰地呈像于视网膜上;故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

6.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从而使悬韧带保持紧张,使晶状体变扁,其折光度减低,只适于看远物,而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地呈像于视网膜上,故看近物模糊不清的作用。

7.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α受体阻断药能阻断α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但不阻断β受体介导的血管舒张,因此能把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此现象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简答题1.何为胆碱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包括那些?答: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碱能神经。

包括:①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②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③极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分泌神经和骨骼肌的血管舒张神经;④运动神经。

2.新斯的明的临床应用有哪些?答:①重症肌无力;②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③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④解救非去极化型肌松药中毒等。

3.山莨菪碱有哪些作用特点?答:平滑肌解痉作用较显著,也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中枢兴奋作用很少。

4.肾上腺素治疗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药理学基础。

答: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属1型变态反应,表现为小动脉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全身血容量降低,心收缩力减弱,血压降低,心率加快,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呼吸困难等。

肾上腺素可显著激动α和β受体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改善心功能、升高血压,缓解支气管痉挛和水肿,减少过敏物质释放,迅速有效缓解过敏性休克。

5.从受体角度说明普萘洛尔长期应用后不可突然停药的原因。

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可使β受体数目增多,产生受体向上调节,对相应递质反应敏感化,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可使原来病症加剧。

故应缓慢减量停药。

6.试述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

答:普萘洛尔具有较强的β受体阻断作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治疗量无膜稳定作用。

①抑制心脏:由于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心排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血压降低;②收缩血管:血管的β2受体也可被阻断,加上心脏被抑制反射性收缩血管和增加外周阻力,使冠脉血流和肝、肾及骨骼肌等血流量减少;③阻断支气管β2受体,使其收缩,增加气道阻力,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④抑制脂肪和糖原分解,抑制肾素释放,抗血小板聚集。

第3章:麻醉药选择题1.C2.A3.E4.A5.E6.C7.D8.E9.A 10.A 11.D 12.C填空题1.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2.温觉触觉压觉运动3.麻醉前给药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合用肌松药低温麻醉简答题1.简述局麻药的局麻作用机制。

答:局麻作用机制在于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Na+通道,抑制Na+内流,从而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

2.试述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并举出适于选用的局麻药?答:(1)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可用了卡因。

(2)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皮下或手术切口部位,使局部的神经末梢被麻醉。

可用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3)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于附近、阻滞其传导。

可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4)硬膜外麻醉: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使通过此腔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

可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

(5)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

将局麻药经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以阻滞该部位的神经根。

可用布比卡因,也可用利多卡因。

第4章:中枢神经系统药选择题1.C2.D3.E4.E5.E6.E7.C8.C9.E 10.C 11.D 12.C 13.B 14.A 15.D 16.E 17.D 18.E 19.E 20.C 21.E 22.B 23.D 24.A 25.B 26.D 27.C 28.A 29.C 30.B填空题1.抗焦虑镇静催眠抗厥中枢性肌肉松弛2.地西泮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3.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4.配以物理降温5.镇痛心源性哮喘止泻6.胃肠反应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过敏反应瑞夷综合症7.吡罗昔康8.咖啡因尼可刹米回苏灵9.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山梗菜碱10.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加深加快升高脊髓惊厥名词解释1.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用量过大时出现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和听力减退等表现,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2.瑞夷综合征: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称为瑞夷综合征。

简答题1.试述地西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①抗焦虑:为焦虑症的首选药;②镇静催眠:用作麻醉前给药和复合麻醉的组成部分,用于失眠己取代了巴比妥类;③抗惊厥、抗癫痫:用于防治破伤风、子痫、高热、药物等引起的惊厥,静脉注射是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④中枢性肌肉松弛:用于中枢或局部病变引起的肌肉僵直和痉挛。

2.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及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答:苯妥英钠对癫痫大发作和各种局限性发作效果较好,对小发作和肌阵挛发作无效。

对周围神经痛有效,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1)与剂量有关的毒性反应,如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共济失调等;(2)慢性毒性反应,如精神行为异常,齿龈增生、叶酸缺乏等;(3)过敏反应;(4)致畸。

3.氯丙嗪长期大量应用为什么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答:长期大量应用氯丙咦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是因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A受体后,DA功能下降,使胆碱功能相对增强,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与静坐不能;少见的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与长期阻断突触后DA受体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