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朗读古诗。

(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

(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

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分组读诗句)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尝试背诵。

(指名背,全班背)四、小结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黄河被污染的图片)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春天美好景象的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自由交流)2.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齐读,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一)前两行——晴景、写今1.自由诵读古诗,同桌互相交流对“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等词语的理解。

2.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明确: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其中“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里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1.师:诗歌的后两行还是在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指名答,雨景)2.默读后两行诗,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诗句。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3.体会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当时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可是世事变迁,当年的寺庙,又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作者在赞美江南春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4.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5.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1.小组交流探讨:古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2.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师: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了解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诗题可以怎样理解?(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课件出示)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

2.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注的方式学习。

3.小组讨论、交流并反馈。

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正音。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畦:读音qí,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4.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1、2小组解释前两句诗,3、4小组解释后两句诗)明确前两句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后两句诗意: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出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课件出示)(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2)本诗哪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全诗哪一句诗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一句诗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①“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清除。

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这两句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

)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③“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

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四、总结中心,升华主题1.课堂小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以及对湖阴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情。

2.师: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教学板书】17.古诗三首浪淘沙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江南春江南美景: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书湖阴先生壁院里:茅檐花木高雅院外:一水两山高洁【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内容,去想象诗歌的画面,走入诗歌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时间有限,对诗歌的诵读训练不够,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此类问题。

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2.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白居易的《浪淘沙》,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出了意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六十六个人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就如《浪淘沙》,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

或许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老师心中应该要清楚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

总之,老师先要读透这首诗,先要与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感染孩子去与诗人心灵沟通,体会诗句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

2.杜牧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

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因为每学期学生都会背诵古诗,所以对于这首古诗,学生都能背出。

所以,本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互相掩映。

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

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覆灭,讲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据说有五百多座,寺院的僧人也是空前高涨,这些达官显贵想通过拜佛求经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千秋万代,荣华富贵,可是这些寺院在随着朝代的更替倒塌无数,已经没有多少存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