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进程一、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初步形成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于当日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解放后按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同时成立人民保险公司,农业合作银行和信用合作组织。
对于接管的金融机构分别进行改组,官僚资本银行根据情况直接并入中国银行或继续营业,其中,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蓄金汇业局和中央合作金库及国民政府省市银行全部并入中国人民银行。
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则进行改组,私股权益被保留,官股没收,分别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专门经营外汇业务和工矿交通事业长期信用业务的专业银行。
而1952年后,在华外国银行只剩下汇丰和渣打两家英国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逐步收兑各解放区货币,清理国民政府的金圆券,禁止外币流通等措施,建立起了独立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1952年,国家又对继续营业的私营金融业率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办理私营工商业存贷款业务的专业银行。
同时,中国银行从独立经营改变为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业务局合署办公,交行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由财政部领导,撤销了农业合作银行,农村合作社由中华合作联合总社华贵中国人民银行领导。
这样,到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时,一个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和经营管理的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二、“一五”时期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束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根据这一路线,国家制定了“一五”计划,而中国金融体制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指针,发展适合当时经济环境发展所需要的路子。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建立了集权式的统一的银行体制和信用制度。
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金融领域也开始建立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
从1953年起,国家在基本完成对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银行的国有化,并对金融业务实行非常严格的计划管理。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纵向的信贷管理体制,对信贷资金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金融制度即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
这一时期的主要变迁是将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撤销各大行政区中国人民区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再建立及其撤销等等。
在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农村金融管理局,管理全国农村金融业务,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的发展,到1956年基本实现农村信用合作化。
至此,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初步形成。
当时,为了加强对资金的计划分配,集中信用于国家银行,推行包括托收承付结算在内的一成套银行结算制度,信托基本消失,取消了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建立集中管理的货币投放回笼计划制度,建立现金出纳计划制度,加强了对货币发行的管理。
此外还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和高度集中度外汇管理制度。
三、“大跃进”及其后期计划金融体制的强化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许多探索走进了误区,对金融领域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金融部门只能支持大跃进的需求,导致金融工作脱离实际,金融管理松弛,信贷失控和货币发行量大量增加,加剧了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此期间下放了信贷管理权限,消弱了中国人民银行对信贷和货币流通的金融管理与调节,致使出现了信用膨胀;盲目地变革规章制度导致秩序混乱,停办国内保险业务;撤销建行,农业银行也撤撤并并,即便是期间有一些纠正的努力,作用也不大。
1963-1965年三年经济调整的时期,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正,并重新重视发挥银行对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融通作用。
这一时期计划金融体制的强化对国民经济调整和回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四、“文革”时期金融体制的混乱1965-1976的文革十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融业的发展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不少银行机构被合并,保险业逐步消失,保险机构名存实亡。
由于把坚持信贷原则斥为“管钱不管线”、“见物不见人”,所以带宽大撒手,放松了金融管理,银行信贷款发放失去控制,挪用严重。
货币发行过多,包括储蓄业务,国外保险及侨汇业务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金融规章制度的人为扭曲导致金融体制的变形。
这一时期的金融体制处在无序的变革之中。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消失,成为一种准全民所有制的农村金融组织。
特别是这一时期的金融机构忙么合并,严重影响了金融的统一管理。
五、改革开放前金融体制的调整与整顿文革结束,1977-1978年为其两年的整顿时期内基本理顺了运行秩序,197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此规定重新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信贷,结算和现金活动中心。
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分社正事分社工作。
但到此为止,中国长期以来形成“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仍在继续运行。
这一时期金融体制的根本特征是肩负政府职能的银行和经营商业性金融的银行集于一身,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
金融机构实质上也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中国的金融业务也是出去高度垄断的。
六、1978-1993的金融改革与金融机构体系1978-1993年是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探索与架构初建阶段。
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
再回复中国银行的同时,为统一管理外汇,做好外汇收支的计划平衡和检查监督,国家决定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中国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两块牌子,对内一个机构。
1984年,作为第四家国家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并和先前设立的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一起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国家专业银行体系。
1986年,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融通的需要,中国政府一方面尝试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在竞争中从专业化向综合性、多功能银行转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放开银行的准入限制,主要在城市地区恢复或创设了一批新型信用合作社或商业银行。
1986年开始,国务院开放商业银行准入,在恢复交通银行并确定交通银行是和其他专业银行一样的全国性综合银行之后,中信银行(1987)招商银行(1987)深圳发展银行(1987)广东发展银行(1988)华夏银行(1992)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成立并发展名中国银行业机构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而外资银行也在中国沿海地区逐步发展,1993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共有76家,资产总额89亿美元。
证券:1987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特区证券公司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正式成立,主要办理证券买卖和转让业务。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批准33家证券公司,1990年底,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证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保险: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恢复和加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明确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下的企业单位。
198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资本金50亿元。
1986年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成产保险公司,专门经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内部的种养业保险。
信托业: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底,全国各大中城市都相继成立了信托公司,除全资附属公司外,其余各信托投资公司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七、1994年以来的金融改革与金融机构体系(一)金融监管机构体系改革与“分业监管”构架的形成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
该法不仅首次以全国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而且确立了中国金融业运行过程中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分业经营,分工监管”的基本发展与监管思路。
机构设置方面:1998年,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一级分行设置由按行政区域转变为按经济区域设置,撤销全部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全国设9个一级分行和2个营业管理部。
同时,成立人民银行系统党委,对党的关系实行垂直领导,干部垂直管理;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内社机构职责进行调整,成立银行管理司,银行监管一司,银行监管二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等部门。
职能界定方面:根据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
金融监管机构:1998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撤销,其职能并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履行对证券业和中国证券市场的统一监管;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统一监管保险业,保险机构和保险市场;2003年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至此,中国形成了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三大机构共同监管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
(二)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与竞争格局重构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四大国家专业银行的平等地位及其商业银行性质,1994-2001年中国金融机构的主体——四大国家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程明显加速。
2003年国家通过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改制成功(建设银行05年10月香港上市,07年9月上海上市;中国银行06年在香港上市,07年4月在上海上市)2006年工商银行通过“A+H”模式同时在上海和香港的上市及投资者的追捧,标志着改革基本取得阶段性成功。
1994年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中国内地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及其业务范围也得以不断拓展,北京,沈阳,石家庄,等11个城市允许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1998年以后,为促进银行业开放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增长,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放宽,由上海扩大到江苏和浙江,由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中国取消了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并允许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经营人民币业务。
2004年中国银监会降低了对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和和运营资本金的要求,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2006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分别实施颁布,意味着中国按照当初加入世贸的承诺,从12月11日起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对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