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
不同外植体对蝴蝶兰原球茎诱导率的影响
二、原球茎途径
培养基: 原球茎诱导培养基:包括MS、1 /2MS、VW、B5、KC、 花宝及其改良型等,由于蝴蝶兰品种差异及外植体来源
T
不同导致不同品种及外植体对最适培养基的选择有所不 同。 原球茎增殖培养基:改良KC和1/2MS的培养基最佳。
二、原球茎途径
激素:
编号
培养基
Code
Medium
1
MS+NAA0.50 mg/L+6-BA2.00 mg/L
2
MS+NAA1.00 mg/L+6-BA2.00 mg/L
3
MS+NAA2.00 mg/L+6-BA2.00 mg/L
4
MS+NAA0.50 mg/L+6-BA3.00 mg/L
5
MS+NAA1.00 mg/L+6-BA3.00 mg/L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
班级:13级园艺班 学生:杨惠、杨颖霖、柯壮
LOGO
蝴蝶兰
兰科蝴蝶兰属,原产亚热带 雨林地区。其气根露在叶片周 围,既有吸收空气中养分的作 用,还有生长光合作用。新春 时节,从叶腋中抽出长长的花 梗,并开出形如蝴蝶飞舞般的 花朵,深受人们青睐,有“洋 兰王后”之称。分布在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 等地。
6
MS+NAA2.00 mg/L+6-BA3.00 mg/L
7
MS+NAA0.50 mg/L+KT0.10 mg/L
8
MS+NAA1.00 mg/L+KT0.10 mg/L
9
MS+NAA2.00 mg/L+KT0.10 mg/L
10 MS+NAA0.50 mg/L+KT0.20 mg/L 11 MS+NAA1.00 mg/L+KT0.20 mg/L
蝴蝶兰花型独特、花朵硕大、 花色秀丽,色彩丰富,观赏期 长,且其恰在春节时候开花, 在人们的眼里具有富贵长久的 意义,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 精神上的享受越来越看重,所 以蝴蝶兰的工厂化大量繁殖对 蝴蝶兰的应用前景具有很大的 意义。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分株繁殖:蝴蝶兰是单茎性附生兰,分株繁殖系数低很 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丛生芽途径
技术要点:诱导类原球茎直接产生丛生芽的 过程要求。
6-BA浓度适当增加有利于丛生芽的产生, 但是过高也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NAA的用 量也不能过高,过高会导致提早生根。
最 适 : 9mg/L6-BA 和 0.5mg/LNAA+ 改 良 KC+蔗糖+活性炭+香蕉泥
能够达到最大的增长增值率。
三、丛生芽途径
优点:丛生芽大多是多细胞形成, 双极性,结构完整,可直接形成小 植株,成苗率高,去分化容易,再 分化中等。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可 被加工为人工种子,其形成过程不 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不发生基因 重组,不会出现大量变异,可保持 亲代优良的性状,并且组织培养技 术要求较低,耗费时间较短,对母
(原生种的种子不要添加活性炭和香蕉泥,否则会发 生原球茎白化或黄化死亡。)
一、无菌播种
适用于不产生 分离的品种或
者原生种
优点:蝴蝶兰的种子量大易得,通过无菌 播种很容易产生原球茎,经培养就可产生 实生苗,从而达到繁殖的目的。
缺点:播种产生的后代性状不一,变异性 大,商业价值低。
一、无菌播种
二、原球茎途径
12 MS+NAA2.00 mg/L+KT0.20 mg/L 13 MS+NAA0.50 mg/L+KT0.50 mg/L
14 MS+NAA1.00 mg/L+KT0.50 mg/L
15 MS+NAA2.00 mg/L+KT0.50 mg/L
16 MS+NAA0.50 mg/L+KT1.00 mg/L
播种繁殖:虽然蝴蝶兰蒴果中含有数十万粒的种子,但 是种子没有胚乳,只有一层极薄的种皮,在 自然条件下播种,发芽率极低,不易成功。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幼小植株,且 具有增值率高、速度快、不受季节限制、可 周年生产、容易去除病毒等优点,适应了市 场大量生产的需求,成了其优良种苗快繁的 主要途径。
二、原球茎途径
2、根:诱导率相对较低,利用实生苗根段在MS培养基
上其诱导率仅有 9.7%。新发生的根尖段在培养 基上,遮光处理后,14d后可形成愈伤组织。将根 平放在培养基上经过约 50的培养 ,根尖顶端可长 出原球茎,诱导率在 75%左右, 而根尖分生区以 外的根段上诱导不出原球茎。
3、 叶片:取材容易、不受季节限制,减少对母株的伤害,
4.92
二、原球茎途径
优点:外植体选择相对较多,容易产生原 球茎,组织培养效率相对较高。
缺点:繁殖系数虽然比种子繁殖系数大, 但遗传不稳定,易引起后代发生变异,易 使母株丧失,在研究上虽有进展,但是在 实际生产中效率不够。
三、丛生芽途径
是指通过诱导类原球 茎,直接诱导产生丛生芽, 再将丛生芽进行组织培养, 达到快速繁殖的过程。
技术关键:外植体的选择,同一品种,不同的外植体具 有各自的优缺点,不同品种对外植体的要求 也有差异。
1、茎尖 :茎尖是最早用于兰花快速繁殖的外植体 ,较
容易诱导培养,是成功率最高的部位。但蝴蝶 兰为单茎性植物,摘取其茎尖就有可能损失母 株,造成浪费。因此,在实际 应用中 ,应尽量 避免利用蝴蝶兰茎尖诱导原球茎。
17 MS+NAA1.00 mg/L+KT1.00 mg/L
18 MS+NAA2.00 mg/L+KT1.00 mg/L
增殖系数
Multiplic ation
coeficient 8.36 9.62 6.79 7.47 7.23 7.79 6.82 7.14 6.53 6.81 4.49 7.87 5.35 5.64 6.12 3.88 5.34
最常用的激素是 BA和 NAA。
常用的细胞分裂素为6-BA,最 适于种子原球茎产生的培养基为花 宝 1号 +6-BA3,认为最适于种子 原球茎产生的培养基为花宝1号 +6-BA 。
较高浓度(l.0~5.0 mg/L)的 6-BA 能促进蝴蝶兰原球茎增殖,较低浓 度(0.1~0.5 mg/L)的 6-BA则能促进 原球茎分化 。低浓度的NAA对原 球茎增殖和出苗均有促进作用。
未裂夹播种:要求严格的种子成熟度
一、无菌播种
技术关键:
1、种子的选择:未裂夹播种的种子需要达到一定的 成熟高度,多为授粉后发育四个月的果夹。 2、培养基的配置:
播种常用培养基:MS+50g香蕉泥+20g蔗糖+1g 蛋白胨+9g琼脂
移苗培养基:MS+100g香蕉泥+18g蔗糖+2g蛋白 胨+8.5g琼脂+1.5g活性炭+30苹果酸(m=0.0674g)
二、原球茎途径
am abilisprotocorm
培养基
外植体
消毒成活率
% 诱导率
Medium MS MS MS
Explant 茎尖 叶片 花梗侧芽
Dis infec tionsurvivalrate 36.89 18.16 34.62
Inductionrate 81.37 66.02 75.31
诱导率高,叶片的切割方法、叶片大小、放置 方式对、幼嫩成度都对原球茎诱导有一定影响。
二、原球茎途径
4、花梗芽:取材容易、对母株
伤害较小、消毒容易、诱导率高。 从蝴蝶兰有花梗产生开始, 到花朵凋 谢后,只要花梗尚绿,并未枯黄 ,均可 取材。不同幼嫩程度花梗的原球茎 诱导率有较大差异,以花梗生长10d 的诱导率最高, 20d的次之,30d以 后的仅为 4%,50d的则不能诱导出原 球茎。同时,越幼嫩的 花梗诱导出的 原球茎生长情况越好。
原球茎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特有的 现象,可由外植体直接诱导产生,也可 先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再诱导产生原球 茎(茎状体),再继续培养成植株,实 现繁殖的目的。
类原球茎、 愈伤组织的 诱导培养
类原球茎 增殖培养
花梗腋芽、 幼芽、根尖。 幼叶、茎尖 等外植体
类原球茎 增殖培养
植株再生
再生植株 移栽
二、原球茎途径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
最早是 Potor用花梗 休眠芽培养 成完整的蝴 蝶兰组织苗, 之后在国内 出现了各种 组培研究。
无菌播种 原球茎途径 丛生芽途径
一、无菌播种
概念:将成熟的种子在无菌条件下,播种到播种 培养基中,待其长出发芽后,在进行接下来的一 系列的组织培养过程,形成植株。
裂夹播种:不易消毒 种 类
2、培养基:使用液体培养基, 这样有毒物质可 以很快扩散, 减少对组织的毒害, 减轻 褐变。
3、激素:与添加 6-BA 相比, 添加 TDZ 的基 础培养基上的外植体褐变较少。
4、矿物质元素:培养基中 Fe 、Cu 浓度越高, 褐变越严重;但随培养基中 K 、Ca 、Zn 浓度升高 褐变减轻。
解决方法:
体植株不产生大的伤害。可实现 快速大量的繁殖。
面临的主要问题:
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发生组织褐变:褐变物 质会阻止原球茎的启动、生长和小苗的再生, 扩散到培养基中会影响其他正常生长所需酶的 活性,严重导致阻止整体褐变死亡。
褐变原因:
解决方法:
1、外植体:选择生长旺盛的组织或器官, 这样 的外植体有很强的分生能力, 抵抗褐变的能力强。
台东市市花
蝴蝶兰
约有五、六十种原生种, 蝴蝶兰色彩多种,育种家们 改良出各种花色、花型,在 花的尺寸上也有惊人的成就, 当今达六寸的大白花,近五 寸的粉红花,各种黄花红斑、 红点、红线、纯黄、白花红 心等色彩在各处兰花展都可 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