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科学《日食与月食》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科学《日食与月食》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下册《日食与月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日食与月食》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与月食,就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就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就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就是运动着的,日食与月食的成因就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就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就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与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就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与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

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就是日食与月食,明白日食与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与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就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就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瞧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您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不?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就是日食现象。

(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您有什么问题不?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如:日食就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我的课程结构就是: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推理实验,积极探究;巩固应用,再现新知。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学生说一说故事中出现的就是哪一种天文现象。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揭示:其实,这就就是日食现象这节课,我们来揭开日食的神秘面纱。

(二)、推理实验,积极探究。

1、观察推理,分析日食原因。

播放课件“日偏食”、“日全食”、“日食过程”。

指导学生通过
观察、推理得出结论:日食时就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2、实验论证,亲历探究。

首先让学生设计合理的模拟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资料,接进行小组汇报,最后,由教师小结,了解日食就是怎样发生的。

3、由扶到放,探究月食的成因。

此环节中,教师不再过多引导,而就是提供一副月食成因示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观察推理中发现问题,在观瞧中熏陶情感,在动手中探究科学,在验证中收获喜悦。

(三)、巩固应用,再现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让同桌口述日食与月食就是怎样形成的,另一名同学画出日食与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并指名上黑板张贴示意图。

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课后作业就是对本课内容的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有关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与伙伴合作完成,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五、浓缩精华,突出重点——说板书
精美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