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波恩时期,受到当时法国“启蒙运动”与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
维也纳时期:1802年10月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他战胜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我将个住命运的咽喉”。
创作成熟时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创作晚期: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
“展开部”在贝多芬各种体裁的奏鸣曲式中时极具个性的部分,篇幅大大扩展,调性在十分宽阔的范围内不断的转换,始终避免主调的出现。
“尾声”则是他对传统奏鸣曲式所作的仅次于展开部的大革新,这里的长度相当于“第二展开部”。
他为自己的《第六交响曲》加了标题“田园”交响曲。
他对“标题音乐”的宽泛理解影响了后来的柏辽兹和李斯特。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他创作的顶峰,他在交响曲的末乐章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音响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合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的伟大颂歌。
他一生的作品中经常运用主题和变奏的手法。
四重奏体裁一共写了16首,这些作品预示了浪漫主义主潮的来临。
他自认为《D大调弥撒》这部“庄严”弥撒是他最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历史意义:他的创作集德奥优秀音乐传统之大成并融入了时代的音响与德奥民间音乐的养料,从而使他的音乐成为古典时代的最后高峰。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对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上。
奏鸣曲式广泛运用并将它的篇幅和内涵极大地扩充以适应宏大的构思,成为生成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种子核心。
各乐章无论是慢板乐章还是谐谑曲或终曲更突出了各自不同的特性,形成了及对比并置又彼此关联的辩证关系,音乐材料的互相渗透与贯穿,是整个套取达到高度的完美和统一。
※贝多芬为什么重要:1、改变了器乐表现性质,为期约注入了社会意识形态,世界观。
2、音乐语言承前启后,对奏鸣曲式的贡献(扩展)3、对19世纪音乐的影响。
浪漫主义:浪漫一词来源于中古时期用罗曼语写成的诗歌。
19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西方音乐历史。
思想来源受“狂飙突进”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颓的过程。
1790-1910,德奥地区为主。
早期:韦伯,舒伯特。
盛期: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中后期: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晚期或浪漫主义之后:布鲁克纳,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浪漫主义实质:1、强调“人”和人的本性,以人为中心。
2、通过“艺术中的艺术”——音乐表现无限的美。
浪漫主义特点:1、强调主观情感,尤其是爱情。
2、标题音乐的发展。
3、多种新型体裁。
4、吸收民族民间歌调。
5、管弦乐队的丰富以及钢琴的发展。
19世纪的音乐生活:1、新兴的资产者代替了赞助者。
2、音乐的市场化。
3、欧洲专业高等音乐学院建立。
4、音乐评论与音乐史学的发展。
韦伯:代表作《魔弹射手》,1821年在柏林首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这部德国化而又平民化的歌剧引起巨大轰动,很快传遍德奥全境,演出盛况持续不衰。
超自然的神怪力量与人的善良、爱情之间的争斗题材正是德国浪漫主义所迷恋的典型主题。
序曲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运用了“主导动机”手法。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歌曲大王”,写有600多首艺术歌曲,将“声乐套曲”的形式大大向前推进,代表作《美丽的磨坊女》、《致春天》、《高山顶上》、《听,云雀》、《致音乐》、《第八交响曲》“未完成”钢琴作品《音乐瞬间》。
其歌曲形式分三类:分节歌(早期的《野玫瑰》)、通体歌、变化分节歌(最常用)。
《鳟鱼》、《小夜曲》、《圣母颂》、《冬之旅》中的《菩提树》《春梦》都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情绪的紧张激动变化,用改变调性和声、钢琴织体及速度等以适应词义。
通体歌的类型是指没有重复性的长大的音乐材料,紧随歌词内容从头到尾一贯到底的形式,代表作《魔王》。
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为纪念巴赫《马太受难曲》创作白天,1829年他亲自组织柏林歌唱学园排练并演出这部巨作,他去欧洲几次旅行领略了意大利、瑞士、苏格兰各具特色的风光,不仅以优秀钢琴家及指挥家的身份四处演出,且在游记中体现出他的丰厚修养。
1835年赴莱比锡人格万特豪斯布业大厅终身音乐指挥,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建立实现了他的宿愿。
作品:除去正式发表的5部意外他还有未发表的12部交响曲。
《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
8卷48首《无言歌》像是他的“音乐日记”或“音乐素描”。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名词解释】标题性序曲浪漫风格的标题性“序曲”,是门德尔松最富创造性地体裁,是专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写的管弦乐曲,融合了古典形式与浪漫风格,保留纯音乐的严格形式: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又与文学历史的情节性、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性主题相连。
代表作:《仲夏夜之梦》。
舒曼: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他音乐丰富的想象力、表述内心细腻情感和幻想的特征是通过特性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错综复杂的织体等精微的笔法而达到的。
他利用《新音乐报》撰写尖锐生动而文采飞扬的文章,阐述自己对音乐和音乐家的观点与主张。
他为了宣扬并捍卫自己的艺术观创造出“大卫同盟”这个虚构的组织和它的成员并将其贯穿于所有文章中。
(三个主要人物:弗洛列斯坦、埃塞比乌斯、拉罗大师)作品:《阿贝格主题变奏曲》、《蝴蝶》、两组《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音乐会练习曲》、《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C大调幻想曲》。
艺术歌曲特征:简洁含蓄、意境深邃。
舒曼提供给歌者的旋律:1、更像是诗句的吟诵,乐句结构不规律而多变化,通过音色细腻的变化来表述激情或衬托意境。
2、钢琴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利用前、后奏和进行中的音乐,“唱出”歌者言犹未尽、沉思冥想的思绪,歌曲整体的诗意是又歌唱和钢琴共同创造的。
肖邦:波兰华沙出生,1829年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1830年底为了寻求艺术上的发展,他永远离开了祖国波兰。
他将一生的创作活动几乎全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
主要创作体裁及特点:1、钢琴协奏曲:e小调作品11、f小调作品212、玛祖卡舞曲:最具波兰民间乡土气息。
作品56第2首,作品24第2首。
3、波罗奈兹舞曲:民族意识和情愫体现的最强烈。
作品40第1首,作品44。
波罗奈兹舞曲定义:这是一种节奏稳健、在乐段结束时常常有固定节奏型的三拍子舞曲。
它具有浑厚坚实的织体,以密集和弦为特征的和声,强大的力度设置和趋向大型三段体的严谨结构,从而使这种题材获得了宏伟、辉煌的性质。
4、前奏曲和练习曲:性质上是一种全新创造,浪漫主义气质。
作品28第24首、16首。
5、夜曲与圆舞曲: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悠长、典雅、抒情。
作品48第1首、作品34第1首。
6、谐谑曲与叙事曲:(在他的单章大型题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体现了作曲家驾驭这类体裁创作的高潮能力和才华)内涵严肃,富有戏剧性。
F大调叙事曲。
7、奏鸣曲:共作有三首。
8、大型体裁:f小调幻想曲△肖邦风格(对肖邦的评价):1、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
2、发掘了众多题材的新表现力。
3、对推动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4、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名词解释】法国大歌剧五幕大型歌剧《波蒂契哑女》被视为法国大歌剧的开端。
历史性的重型题材,长大的篇幅、庞大而华丽的场面布景、精致讲究的芭蕾舞和富于效果的管弦乐,音乐贯穿不用对白,合唱在歌剧中发挥重要作用。
罗西尼以《威廉退尔》这一歌剧加入了法国大歌剧行列,哈列维的《犹太女》属于法国大歌剧典范之作。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特点:1、音乐充满活力,戏谑与激情并存而且极富舞台效果。
2、自然美妙的旋律与人物的个性紧紧相扣。
费加罗的谣唱曲贯穿着塔兰泰拉欢快舞曲的因素,以喜歌剧典型的诙谐风格展示出费加罗的形象;罗西娜“甜美的歌声”将罗西尼擅长的美丽花腔技巧尽情发挥。
3、巴西里奥的“诽谤者的造谣中伤”用“罗西尼渐强”即不断地重复一定的音型造成逐渐增强的力度。
4、重唱合唱在每个场面都有相当的篇幅和分量,把几位戏中角色联系起来将剧情推向高潮。
5、乐队相对简单但织体清晰透明,管弦乐队写法发挥了切实作用,随时的插入以烘托气氛。
6、混合使用古钢琴伴奏的“请宣叙调”和乐队伴奏的宣叙调。
7、序曲成功地渲染了整部歌剧的轻松戏谑的气氛。
唐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琪娅》《爱的甘醇》柏辽兹:1830年创作了标志他个人风格的《幻想交响曲》并在同年获得作曲大奖赴罗马进修。
1842年出版了《配器法与管弦乐队研究》。
有自己的《回忆录》,创作有4部交响曲,即《幻想交响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运用了“固定乐思”手法由中提琴主奏)、《罗密欧与朱丽叶》、《葬礼与凯旋交响曲》。
交响曲还提供了一个代表所爱的人的“固定乐思”,它以不同的形态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每个乐章中。
意义:柏辽兹打破传统的体裁界限和结构形式,在他的作品中一切音乐的表现手段要服从其标题性、文学性的戏剧构思,为此交响曲与歌剧、协奏曲、清唱剧、康塔塔等的界限被打破,声乐与交响音乐的创作思维糅合在一起。
他正是以这种综合艺术的成就对身后的欧洲音乐发生深刻影响,因为他集中体现了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的新理念。
李斯特:早期以钢琴作品为主,后期管弦乐作品的成就更突出。
作品:交响曲《浮士德》、《匈牙利狂想曲》、《超级演技练习曲12首》(代表他诸多练习曲的最高点)【名词解释】交响诗△是李斯特对西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当他为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欢呼时就阐明了自己对音乐标题性的理解。
他毫不怀疑“音乐是能再现当代诗歌巨作中的光辉形象的”,认为音乐家选择标题“描绘或说明乐曲所隐含的和它所要引起的感情”,使自己的音乐和标题“文字所表现的思想融合为一个整体”。
(13首交响诗)交响诗既像交响曲哪样体现其更宽阔深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比交响曲更精炼集中,如同诗一般简洁。
采用单乐章结构,以多段不同速度和性质的音乐互相冲突又紧密相随。
他还广泛运用传统的动机发展手法,通常集中于单主题的展开与变形处理。
这种主题变形手法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以“固定乐思”的方式出现,且和瓦格纳乐剧所运用的“主导动机”非常近似。
瓦格纳:有理论著作《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作品,1865《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与1868《纽伦堡的名歌手》标志着乐剧的成功。
1869年完成《尼伯龙根的指环》(由“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四部分构成的大型乐剧)其他代表作:《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唐豪塞》《罗恩格林》【大题】乐剧的特征1、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欧洲北部(包括德国)的古代中世纪神话与传说。
2、是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诸种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品,歌词与音乐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