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理设计作业,让习题变可爱

合理设计作业,让习题变可爱

合理设计作业,让习题变可爱
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新知在课堂上及课后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反馈,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迫于应试的压力,我们的作业往往形式单一、内容机械,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无味,个别孩子总是最后完成数学作业就是觉得数学题好难,好烦,提不起兴趣来,这样的情况总是会遇到,常常在想,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做数学题,主动去探究钻研数学题呢。

这个暑假阅读了钱守旺老师的《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一书,其中就提到了如何让“可怕作业”变为“可爱作业”,很受启发,新学期很想尝试选择一些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一、精心选材,布置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作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由于小学生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喜欢新颖有趣、形式多样、符合生活的作业。

精心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设计一些包含情境的数学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有好处。

1、绘画式作业
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数学知识。

如在学完“轴对称图形”后,可以在美术老师的指导配合下,让学生利用美术活动中所学知识设计一些具有“轴对称”图形的美术作品,如蝴蝶,松树,古塔等,然后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展览。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将枯燥的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2、游戏式作业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所学的知识蕴含于游戏中,可以调动孩子做作业的积极性。

如教学完“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孩子与同伴或者家长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

二、走进生活,布置现实性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因此,我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注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合鲜活的生活素材,将原本单一、乏味、冷漠的数学题目放置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尽量使那些“僵硬的知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有生命力的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题并不总是板着面孔出现的。

设计出有实用性的数学题,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到教室外去测量乒乓球台以及篮球场的长与宽,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怎么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实验操作,明白长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通过这些实践性作业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学以致用,布置研究型作业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小,眼界限于书本、限于教室。

长期以来,小学生学习数学似乎与进行研究无关,学生们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小课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完成。

小课题应具备让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让学生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四、因材施教,布置层次性作业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解题技能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就不同。

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空间。

在学习了“求小数除法中商的近似值”后可以设计以下的层次性作业。

第一层次:基本性应用练习的作业设计
例如,如果将7.83÷49的商算到小数部分第四位得到的商是0.1597,请按要求写出商的近似值;保留一位小数约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第二层次:综合型应用练习的作业设计
例如,已知4.53÷1.5=3.02,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

45.3÷1.5=()0.0453÷1.5=()
0.0453÷1.5=()45.3÷0.15=()
第三层次:创造性应用练习的作业设计
例如,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商的近似值是1.4,这个数可能是()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造应用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多层次练习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满足,有收获。

五、学科整合,布置日记型作业
日记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积累词汇、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但是,写日记并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利。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等有关数学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形式能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可以尝试让学生写日记,日记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的;另一部分是学生自选的,自己认为与数学有关的日常发现。

七、活学活用,布置综合型作业
学生写作业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应是“以积极地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机械照搬。

数学能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般在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结束后,可以将有些知识进行综合,设计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几个方面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八、培养能力,布置拓展性作业
所谓拓展性作业,是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课内外作业,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它是面向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而设计的。

总之,作业的设计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注意处理好作业数量与作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要处理好“活”与“难”、“易”与“死”的关系,做到“活而不难,易而不死”,要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