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0515

甘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0515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院长:周庆华总工:黄明华项目名称: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委托单位:甘泉县人民政府编制单位: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157)规划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惠劼项目参加人:王芳曹象明罗西李祥平高飞许东博向冰瑶李亮巫义力陈运桥张晴孙艺吴朝伟王力锋张佳伟徐才亮曹世臻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03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第1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促进甘泉县城市的合理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以及甘泉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陕西省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试行);5.《陕西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6.《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7.《甘泉县城总体规划(1998~2010)》;8.《甘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9. 国家、地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10.《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第3条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5年;远景2026~2050年。

第4条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北到关家沟、臭河子,南到南义沟,东到东山公园东界,西到西山公园西界,包括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凤凰山、太皇山、太平梁山、灯笼山等山体,总用地面积约为27.74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东至凤凰山、灯笼山环山公园西界,西至洛河西岸及太皇山环山公园东界,北至关家沟垃圾填埋场,南至麻子街,总用地面积10.5平方公里。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关家沟、老城区、县屯、太皇山、姚店以及麻子街,总用地面积4.79平方公里。

(详见11.规划区范围图;24.用地区划及空间增长边界图)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1. 顺应陕北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甘泉与延安的关系,建设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 提升甘泉的城市地位,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

3. 优化城市功能,调整用地布局,整治无序发展。

4. 发挥甘泉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注重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提高环境质量,提升环境品质。

第6条在规划区范围内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第7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2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第8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大力实施“石油兴县、菜畜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战略,努力打造工业经济强县、农业产业大县、特色产品名县、陕北生态第一县。

第9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1. 近期(2015 年),县域总人口控制在8.7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0%,城镇居住人口达到4.4万;GDP 总量达30.5亿元,增长率为10%左右,人均GDP为3.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年均增长率为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年均增长率为7%;财政收入达到9.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城镇供排水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75%,燃气普及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50%。

2. 远期(2025年)到2025年,县域总人口控制在9.6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9%,城镇居住人口达到5.7万;GDP 总量达65.8亿元,增长率为8%左右,人均GDP为7.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年均增长率为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年均增长率为9%;财政收入达到1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城镇供排水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0%,燃气普及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

第10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菜畜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蔬菜生产围绕210国道、甘志路沿线蔬菜产业开发带建设,建设集中连片、品种统一的专业化生产基地;畜禽养殖重点以发展“与人居分离、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为主。

2.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发展壮大支柱工业:立足甘泉的经济区位、资源特点,坚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石油加工、石油机械、食品、建材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经济发展由以资源开发为主向开发与加工、制造并重转变,由单一开发资源向综合利用转化资源转变。

3. 加快发展以商贸和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以蔬菜、畜牧等农特产业为基础,以商贸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把甘泉县建设成为延安市蔬菜、畜牧等商品批发流通中心,并进一步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和社区服务的新型服务业;依托全县历史文物、革命旧址、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和地处延安近郊的区位优势,加快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3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11条县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县域总人口:2015年为8.7万,2020年为9.2万,2025年为9.6万。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为50%,2020年为54%,2025年为59%。

县域城镇人口:2015年为4.4万,2020年为5.0万,2025年为5.7万。

第12条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1. 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对城乡发展的整体提升作用城乡关系的协调与整体发展首先是中心城市具有相当的规模与足够的实力,中心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是一、二、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最强大力量,也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向城市转移的组织者与推动者。

甘泉中心城市在全县城镇体系中居首位优势,必须克服外围乡镇分散布局导致的与中心城市联系不足,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的中心职能作用,提升城乡整体功能。

2. 强化重点小城镇的要素集聚与产业支撑未来甘泉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适宜于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即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等资源重点发展县域内基础较好、潜力大的城镇,使其成为县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镇,通过中心城镇发挥其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

3. 推动集镇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在城镇体系发展中应同时加大集镇和村庄集中与设施配套的建设力度。

第13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将依托国道以及县级公路形成“T”字型城镇发展轴带,“T”字型轴由“一主轴一副轴”形成。

“一主轴”指的是道镇—城关镇—劳山乡—延安市区沿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该轴带是甘泉县境南北向主要交通联系通道,通过加强该轴带上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将会有力地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副轴”指的是甘志公路沿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

这条副轴是对主轴的延伸和扩散,对县境西部的乡镇将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详见7.县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图)第14条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甘泉县城(城关镇):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石油机械加工业、商贸及旅游服务业为主。

道镇:县域南部片区中心,商贸、交通型城镇。

下寺湾镇:县域西部片区中心,工贸、交通型城镇。

(详见6.县域城镇职能与规模结构图)第15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由于甘泉县城镇的数量较少,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二级规模结构体系。

(见表3-1)(详见6.县域城镇职能与规模结构图)第16条重点乡镇规划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1. 道镇城镇人口规模:近期人口规模3200人,中期人口规模为3600人,远期人口规模4000人;城镇用地规模:近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28.8公顷,中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2.4公顷,远期城镇建设用地36公顷。

城镇性质:县域二级城镇,以发展农特产品商品贸易为主的综合性城镇。

2. 下寺湾镇城镇人口规模:近期人口规模3400人,中期人口规模为3700人,远期人口规模4000人;城镇用地规模:近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0.6公顷,中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3.3公顷,远期城镇建设用地36公顷。

城镇性质:县域二级城镇,以发展石油开采业及相关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城镇。

3. 劳山乡乡驻地人口规模:近期人口规模400人,中期人口规模550人,远期人口规模700人;乡驻地用地规模:近期建设用地规模3.6公顷,中期建设用地规模5.0公顷,远期建设用地6.3公顷。

性质:依靠现代科技养殖、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种植业为主的现代化农业集镇。

4. 东沟乡乡驻地人口规模:近期人口规模300人,中期人口规模450人,远期人口规模600人;乡驻地用地规模:近期建设用地规模2.7公顷,中期建设用地规模4.1公顷,远期建设用地5.4公顷。

性质:甘泉县的经济强乡、教育强乡,以大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以农家乐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为辅助产业的现代化绿色农业集镇。

第17条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 县域交通规划县域交通规划在现状枝状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交通网络,形成“枝状加环状”的县域交通网络。

将公路向自然村延伸,打通东沟乡与下寺湾之间的县道以及甘泉与周边县区的交通连接,县域范围规划期内拟规划修建3条公路见表3-2。

(详见8.县域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2. 水资源开发利用(1)现状及存在问题甘泉县城关家沟水厂2006设计日制水能力为5500立方米,现状日制水能力2000立方米,实际年均生产自来水50万立方米,用水高峰时期水量和水压保证率不高。

部分管网已年久失修,锈蚀渗漏严重;部分管径偏小,随着城区的扩大和居住人口的增加,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2)水源岳屯沟水库总库容218.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7.8万立方米,死库容23.3万立方米,滞洪库容107万立方米。

雨岔水库总库容832万立方米,调节库容381万立方米,死库容300万立方米。

(3)水源保护水库与河流直接汇水面区域划定为一级保护区,水质按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二类水质标准进行保护;流经高哨乡的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北洛河河段以及流经下寺湾镇的洛河河段分别划定为岳屯沟水库和雨岔水库的二级保护区,水质按照三类水质标准进行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