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国家邮政发行《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分别为“扁方壶”、“阿福”和“渔庄秋霁图”。

扁方壶和阿福都是泥塑工艺品,其中“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作品,在无锡举行集邮展览,发行无锡特征的惠山泥人,使邮票更具有原产地的现实意义。

泥塑,也称“彩塑”、“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塑雕工艺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泥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观赏玩耍的小型泥塑,如案台塑像和儿童玩具,以人物、走兽、飞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庙宇场所的大、中型泥塑,常为寺院宗教佛界造像。

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据我国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就普遍存在,表现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均约在六、七千年之前。

两汉墓葬中发现的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则可以确切地认定是当时年代的产物。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的泥塑造像,并且成为当代的游旅观光朝拜圣地。

探索与研究泥塑的由来,首先可以认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泥猪、泥羊,陶马、车船,在特定的古代环境里,是一种图腾文化现象。

“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作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

”(《辞海》1979年版,第777页)出土的泥猪、泥羊有着超生忌杀的寓意,长期湮没和沉睡于华夏大地也就理所当然。

其次是古代社会认为:亡灵犹如人生在世,有同样的物质需求,在丧葬习俗中使用大量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陪葬品。

泥塑在殡葬方面,起着适应、替代、变异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以土塑人”、“以泥代物”,以陶俑替代活人陪葬,既满足殡葬的传统需求,也保存了各类生物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再次是用于祭祀、朝拜的寺院彩塑,也是中国泥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缘由。

寺院泥塑属大型泥塑,有直接用粘土塑雕的,也有内置架构、外敷粘土的,多为佛教、道教、神话及民间崇拜名家造像,沿用发展至今,并且还在起着一定的观赏、传承和教化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三》有记述《苏秦谏阻孟尝君》的故事云: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

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

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不然。

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

”其中桃梗与土偶对话,揭示了土偶之奉献精神,也就成为泥塑得以存在和繁荣的思想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泥塑制品在寺院彩塑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

据寺院彩塑资料,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彩塑佛像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吸取外来雕塑艺术精华,使中国造像艺术更具东方文化艺术神韵。

南北朝时期,甘肃省麦积山和敦煌造像,是中国传统造型和外来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

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塑像3000余尊,其中圆塑像2000余尊,壁塑浮雕1000余尊,均属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技法成型,用点、染、刷、描、涂等方法施彩的泥塑精品。

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鼎盛时期。

画家吴道子、周昉的彩塑造像,气势雄伟、形象健劲、面容饱满、肌体丰腴,分别突出佛像的庄严与典雅、菩萨的亲切与端详、弟子的容忍与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与威严、供养者的虔诚与唯诺,描绘着佛国的理想境界。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彩塑,形体写实沉厚,栩栩如生。

敦煌莫高窟以唐代塑像为最多,制作最为精美优雅,姿态比例匀称,面部丰腴,双手纤巧,充分地显示着佛像的温柔与妩媚,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有宫女塑像40余尊,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维护彩绘。

宫女塑像平均高度1.6米左右,形态各异,丰满俊俏,脸形清秀圆润,眉目传神。

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十一面观音泥塑”,塑像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面露微笑,衣带飘洒,自然生动。

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

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的40尊罗汉塑像,把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展观得淋漓尽致,塑像袒露的胸骨、锁骨和青筋脉络清晰可见。

艺术大师刘海粟题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山西大同华严寺内有31尊菩萨塑像,面容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如。

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双手合掌,露齿含笑,上身微侧,体态窈窕,肩披璎珞,腰束长裙,色彩华丽,金碧辉煌,造型生动传神,增加了菩萨华贵端庄与妩媚秀丽的神采风姿。

明清两代的彩塑造像,由于佛教、道教和儒家三位合一,更为丰富多彩,出现许多刻意求精的宗教彩塑造像,形成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新高峰。

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余尊佛像彩塑,大多属明代初期的作品,有圆雕、浮雕、壁塑和各种装饰性雕塑,其中以千佛殿和菩萨殿的悬塑最为著名,数以千计,姿态各异,风格独特。

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重彩描绘,色泽古朴明快,服饰塑造精致,远看疑似丝绸,近看才知彩塑。

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的500罗汉和“十神王”像,众罗汉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构思精巧,塑工细致。

随着宗教寺院大型佛像泥塑的普及应用,小型玩具泥塑也蓬勃发展,并且有着许多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混沌天地,只有日月山川;人是伏羲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生。

也有传说人是女娲用黄泥塑捏出来的(《辞海》1979年版,第1096页),是天地哺育的精灵。

据说有一天,女娲来到黄河岸边(今河南淮阳地方),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用岸边河泥捏成泥人,放在地上,竟都成为活人,并在世上繁衍后代。

当地人崇拜女娲,称她“人祖姑姑”,建筑“人祖庙”,仿制泥人,以示祭祀。

淮阳,曾称“宛丘”、“淮宁”,是古“陈州”府治,是中国历史传说“三皇五帝”——伏羲氏建都之地。

淮阳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行“人祖庙会”,庙会上叫卖一种“泥泥狗”泥塑。

这种泥塑造型奇异,古色古香,称是女娲留传下来的。

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造型与上古的图腾崇拜有关,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信仰制品,是中原早期文化的艺术结晶。

“泥泥狗”,又称“陵狗”,是淮阳泥塑玩具的俗称,当地说它是看守伏羲、女娲陵庙的“神狗”。

淮阳泥塑用胶泥(黄土高原粘土)捏制而成,有孔可吹,声音悠扬远亮;造型古拙、怪诞,色彩沉稳,以黑色垫底,再施五彩纹饰,多为奇禽异兽和人兽同体,如“人面猴”、“人面兽”、“猴头燕”、“九头鸟”和“多头怪”等。

其中“人面猴”又称“人祖猴”,造型神圣、肃穆,充满虚幻和超脱的神秘,散发着浓烈的乡土芬芳,可见所谓原始图腾的“人祖”、“神狗”,无论是“人面猴”还是“人祖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的特征,体现着人类进化的实质。

北宋时东京盛行泥塑玩具,著名的有“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平民百姓祈求“乞巧”,达官贵人也竞相供奉玩耍。

“磨喝乐”是指一种塑捏的泥娃,也称“泥孩”、“泥偶”,有一对的,也有五至七个为一组的,“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以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田氏创作的为最佳,姿态各异,名扬天下。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在《跋嵩山景迂集》中有诗云,鄜州泥偶“莫言无妙丽,土雏(指‘磨喝乐泥娃’)动金门”。

还在诗后加注:“盖鄜州善作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能及,宫禁及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可见当时追捧之极。

有史料记载,宋代杭州也是捏塑泥孩盛行的地方,泥塑制作集中于“砖街巷”,产品多为泥娃。

砖街巷由于盛产泥娃,后来改名为“孩儿巷”,沿用至今。

杭州泥娃,当时称“摩睺罗”,据说,摩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

农历七月初七,孩童们多穿半臂荷叶短袖衫,一手持摩睺罗童稚时的泥塑形象,一手持荷叶,上街游行嬉耍。

现在的杭州孩儿巷,虽不再捏塑泥孩,但人们还依然留恋着手持“泥娃”玩耍游乐的美好记忆之中。

宋代之后,小型泥塑制品盛传不衰,遍及全国各省,其中著名的是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和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泥塑产品。

目前,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行誉称“中国三大泥人”的还有“浙江泥人”。

“泥人张”是指天津泥人张长林开创的泥人流派。

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强调神似。

其子孙张兆荣、张景桔传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祖籍浙江,清道光六年出生于天津民间泥塑人家。

张明山爱好传统艺术,对寺庙神像、碑文、石刻、楹联及陶瓷器皿上的装饰图案和古籍中的绣像有深刻的研究与比较;他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运用到泥塑创作中。

张明山擅长塑造戏剧人物,经常携带泥巴,深入剧场观察演员动作和表情,抓住瞬间,即时成型。

他塑捏的戏剧人物,比例匀称得体,曾为当时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等塑捏戏装肖像,展放于“同升号”菊坛,被人们誉为“泥坛绝艺”。

长期的彩塑艺术生涯,形成张明山的泥塑风格: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体结构写实准确,性格特征展示明朗。

他塑造的古代仕女,生活气息浓厚,造型健康、鲜活。

在彩塑用色上,简雅明快,将粉色和重色结合使用,以重色衬托粉色,使作品产生端庄厚重的艺术效果。

他强调运用固有色,以鲜丽而又和谐的色彩使作品产生“胜如真人,强于真人”的鲜活效果。

张明山中年成立“塑古斋”彩塑作坊,从事泥人的专门研究和创作,许多外国人慕名远道来天津,用重金购买他的作品,带到国外,陈列在异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提高了张明山以及中国民间彩塑的国际知名度。

“泥人张”的第二代传人是张玉亭。

张玉亭(1863—1954),名兆荣,排行老五。

10岁从父学艺,早期作品工整写实,和父相似,中年以后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在造型上强调总体效果,揉进夸张手法,重点刻画人物的社会与性格特征,给作品注入人的深刻内蕴。

彩塑《老渔翁》,充分反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脸部刻画细腻,衣纹起伏概括,敷色朴素简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张玉亭有许多取材于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泥塑作品,他为名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创作的戏装像,他的《花木兰》,塑造了一个整装待命的巾帼英雄,神形毕肖;他的《花袭人》身穿浅色花袄,披黑色坎肩,围红花腰裙,系刺绣飘带,面目娟秀,体态俏丽,较好地体现了袭人的身份和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