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题(2015)一、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错觉:亚里士多德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中指和食指交叉重叠,然后将一小圆球放在两指尖的中间,就会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这叫做“亚里士多德错觉“。
2.高峰体验: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中,高峰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够产生这样的体验。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式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
”3.理想化自我:象征着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包括与自我有潜在关联的、被个体赋予很高价值的感知和含义。
4.原型:(联系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
它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出来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5.集体潜意识: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
6.自我实现:马斯洛在阐述自我实现时,对自我实现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7.超我:处于人格的最上层结构,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
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8.本真生活:存在主义者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描述人的本质的存在。
人的本质存在主要是指非理性的意识活动的“存在”,强调“生存”、“主观性”、“自由”等心理状态,才属于人的本真状态,即本真生活。
9.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
10.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
11.意识流:詹姆斯认为意识不是割裂的片段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
12.詹姆二氏情绪说:先有影响个体的刺激,因刺激而引起生理的或身体的反应,因身体的生理变化而产生情绪。
13.情感三维说:冯特认为对于感情的描述需要从三种维度才能做出有效的说明: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
他认为情感的这三个维度是彼此独立而不相同的,每种特定的情感都是由这三个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
14.生活风格: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活的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超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追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15.中介变量:环境变量(亦称实验变量或自变量)与行为变量(亦称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像行为主义者所说的S-R那么简单,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来的中介因素。
16.宣泄疗法: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的一种,即引导病人就是把内心的不悦、苦闷倾诉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
这种疗法原为布洛伊尔所创造,后为弗洛伊德所采用。
17.操作性行为:在没有任何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控制。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18.吝啬律:即“节省律”,是指某种生物如果表现出某一行为,或具有某种心理活动,如果能用最简单的动机来解释,就不用复杂的动机来解释。
即遵循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19 .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20.无条件积极关注:指咨询者以积极态度看待来访者,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
三、简答题:1.列举冯特的著名美国学生答:霍尔、卡特尔、安吉尔2.列举霍尔在心理学中的“第一”答: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人;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在霍金斯大学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建了美国第一家心理学期刊《美国心理学杂志》;组建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的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是美国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3.举例说明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之间的关系。
答: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是人格中最理智、符合现实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
在人格的三个系统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相互结合着。
如果人格的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
但是,三者的行动原则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
4.简述斯金纳的行为原理及运用答:行为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三)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1.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2.条件性强化;3.强化的程序应用:(一)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二)言语行为;(三)社会控制计划5.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反对把人物化或者动物化,主张视人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开放的有机系统。
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而人的价值深嵌与人的本质结构之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人性本善论和人性成长发展理论,在其代表人物中,马斯洛罗杰斯都认为人类有机体内部具有“积极成长倾向”,它驱使有机体越来越完满的发展。
6.简述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条件答:第一,意义性联系。
强调彼此对于对方存在的意义。
第二,来访者处于不一致状态,体验到焦灼于脆弱。
第三,治疗者与来访者保持一致,双方都是真诚的。
第四,来访者收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治疗者对来访者表现出无条件的接受。
这并不意味着治疗者完全认可来访者的行为,而是通过无条件接受达到深层治疗。
第五,同情行理解。
治疗者通常将来访者的没在结构当成自己的,通过言语与非语言行为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对于来访者的陈述给予反馈,使来访者有被人听到被人理解之感。
第六,来访者必须知觉到治疗者的同情性理解、真诚与积极关注,以便建立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关系。
7.简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
答: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研究,被誉为第一个沿着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是当代许多心理学思想的来源。
其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1、心理动力。
把社会价值观、人的社会性认为是行为的动力,用自卑与补偿、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2、生活风格。
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儿童在5岁左右就基本形成了生活风格。
儿童的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儿童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
可以从三个途径进行研究。
(1)出生顺序。
(2)早期记忆。
(3)梦的分析。
3、创造性自我。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人格,根据经验和遗传而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生活风格。
4、社会兴趣。
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5、个体心理治疗。
重新组织病人的认知,改进病人的自我适应水平,促进别人积极的社会兴趣。
可以通过揭示病人的生活风格、提高病人的社会兴趣的心理治疗模式获得。
8.简述柏拉图的灵魂理论。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等并与他的“理想国”的等级相应。
灵魂分为理性、意气和欲望。
理性位于头部,意气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横膈膜与脐之间。
理性用意气控制欲望,犹如哲学家用武士控制平民一样。
灵魂三级各执其事,各安其分,人就成为正义的人。
9.新行为主义与古典行为主义有何不同?答:(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人类的行为是以认知为中介的,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这是行为和认知结合的一个方面。
行为和认知结合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则反对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把心理过程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
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10.为什么说构造心理学从负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发展?答:因为机能主义反对构造主义研究意识的结构,主张研究意识的机能;行为主义反对构造主义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研究意识的元素,主张研究意识的整体;精神分析则从研究意识转向研究无意识。
这些较晚发展的学派之所以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对构造主义所开创的心理学的进一步改造。
前进的运动往往需要某种反作用力,正是得于构造主义的观点,才使心理学远远越过它原来的边界而前进。
11.简述实验心理学建立的自然科学前提。
答: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12.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