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 (1)一般系统论的发展。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 立的。 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 机的整体。由此他先建立了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 了“一般系统论” 的思想。 (2) 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进行电话网络的设计中使用了一 种方法,把每一项工程的进程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研究和通用工 程五个阶段,4O年代,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工程。 195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德和麦克霍尔台著了《系统工程学》 综合论述了 运筹学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分支。 1962年,霍尔写了《系统工程方法论》,把系统工程看作一个过程,一种解决 问题的程序。并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模型,的。
(3)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军事系统工程、 企业系统工程等等。
(4)文化系统工程,包括科学研究与发展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人才学、文 化发展学等等。 (5)综合系统工程,包括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系统工程、国家发展工程、未来学、 国际发展战略工程\空间科学系统工程等。
代表人物: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1926-), 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詹姆斯·罗森茨韦格(James E. Rosenzweig)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 书,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 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 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 理学派中的地位。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系统管理理论要点主要有:
(一)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和发展同 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它的成长。 (二)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 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供货者、政府等)的影响,也同时影响 环境。它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在企业内部又包含着若干子系统, 它们是:
(3)运筹学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军事领导机构组织了许 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专家研究和解决军事的攻防作战、后勤供给.武器布署、使 用等问题。便出现了军事运筹学。
战后,运筹学的科学家们把目标转向各种民事经济工程和企业管理问题, 在许多企业和经济组织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兰德公司倡导了"系统分析方法",运筹学逐渐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支, 如规划论,对策论(博弈论)、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决策论等等,使得 运筹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系统技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Application of System Management Theory), 即把一般系统理论应用到组织管 理之中,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 兼收并蓄各学派的优点,融为一 体,建立通用的模式,以寻求普 遍适用的模式和原则。是运用一 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 考察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以系 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
第三个阶段,是从60-80年代,一方面是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向更加 广泛的实践领域的发展。 1、在基础理论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更深入研究一般系统概念、原理的自组织理论发 展起来了。 自组织理论运用了实验和数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系统的产生、进化、质变、发展 以及自调节、自稳定、自复制和自评价选择等等问题。这就是 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 1917-)的“耗散结构理论”, (1)德国物理论学家哈肯(1927-)的“协同学”, (2 )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 1927-)的“超循环理论”等实验型自组织理论, 以及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等有关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等等。 2、在技术和工程领域方面,系统工程快速地向社会实践领域中深入。在系统工程的 基本方法方面,出现了像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泛系统理论 等一般系统工程方法。 (1)机械系统工程,包括工程系统工程、机械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 能工程等等。 (2)有机系统工程,包括生物系统工程、人曰发展科学、生态系统工程、农业系 统工程等等。
(1)召标和准则子系统,包括遵照社会的要求和准则,确定战略目标;
(2)技术子系统,包括为完成任务必需的机器、工具、程序、方法和专业知识; (3 )社会心理子系统,包括个人行为和动机、地位和作用关系、组织成员的智力开 发、领导方式,以及正式组织系统与非正式组织系统等; (4)组织结构子系统,包括对组织及其任务进行合理划分和分配、协调他们的活动,并 由组织图表、工作流程设计、职位和职责规定、章程与案例来说明,还涉及到权力类型、 信息沟通方式等问题; (5)外界因素子系统,包括各种市场信息、人力与物力资源的获得,以及外界环境的反 映与影响等。此外,还有一些子系统,如经营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等。这些子系统 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三)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 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 作用。
创始人:贝1~1972)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v,1901~1972)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 之一。出身于奥地利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从小即博览群书,受到良好的人 文知识的熏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贝塔朗菲早期的工作 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癌症诊断方法,并设计了一种 数学方程,可用于预言不同物种的生长速率。后来贝塔朗菲又涉猎医学、心 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以其渊博的知识、浓郁的人文 科学修养,创立了本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系统理论。尤为可贵的是,在 贝塔朗菲的理论中,还强烈地体现出对近代科学思想中机械还原论思潮的不 满,以及对现代社会中漠视人性现象的深恶痛绝。所以,这是一种人文主义 的系统理论。1954 年,贝塔朗菲受邀成为加里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研 究中心的研究员。在这里,他为系统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做了大量的工作。 1968 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统理论》,该书被译成德、意、法、西、 日、汉等文,影响极为深远。在生命的晚年,贝塔朗菲一直在美国的大学任 职。他讲授多种有关系统科学和哲学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1972年6月9 日,贝塔朗菲因心脏病发作而不幸去世。但他的系统思想将与历史永存。此 后,系统论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学术影响。在管理学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 商企业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 多样化。经理们渴望能有一种思想,指引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些,思路再宏 观一些,克服管理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局限。系统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第二个阶段,20世纪40~20世纪50年代系统技术理论的发展,这就是信息论、 控制论和运筹学的形成与发展。
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通讯工程师申农(C. E. Shannon)和韦弗(Warren Weaver)建立了信息论。 (1)信息论的发展。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通讯工程师申农(1916-) 和韦弗(1889-1970)建立了信息论。 ( 2 )控制论的发展。信息论发表的同一年,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 (1894-1964)出版了《控制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