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通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
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
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
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
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in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于1963年与约翰逊和罗森茨威克三人合写了《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罗森茨威克两人合写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中,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
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
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对系统学派的评价: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
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
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
他们认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
结果,使曾经风行一时的“系统热”渐渐地冷落下去。
就连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他们的后期著作《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也把系统管理理论同权变管理理论结合起来。
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
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地发展,这种企业不仅经济规模庞大,而且管理十分复杂。
同时,这些大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超越了国界,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更加动荡不安和难以预料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整体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如何对组织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
它继承了巴纳德的社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
另一个是运用数学的、统计的和计算机的方法研究在投资决策、生产、库存、运输等问题上各种制约因素的最佳组合问题,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管理科学学派。
本节讨论的是前者。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赫伯特•西蒙。
西蒙虽然是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许多思想是从巴纳德中吸取来的,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并提出了决策理论,建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组织》、《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
其理论要点归纳如下:一、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
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
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
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
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三、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
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四、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
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
决策理论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
针对管理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
由于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
因此,“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现在已得管理学家普遍的承认。
二、首次强调了管理行为执行前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决策理论之前的管理理论,管理学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管理行为的本身的研究中,而忽略管理行为的分析,西蒙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对管理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中。
正如西蒙所指出的那样:但是,所有这类讨论,却都没有充分注意任何行动开始之前的抉择——关于要干什么事情的决定,而不是决定的执行……任何实践活动,无不包含着“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
然而,管理理论既要研究后者也要研究前者这一点,却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
(◎9 [美]赫伯特•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著作丛书•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第3页)决策理论尽管提出了有许多其他理论所不具备的优点,但仍存在以下缺陷:一、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仅靠决策也无法给管理者有效的指导,实用性不大。
孔茨就这样说:尽管决策制定对管理是重要的,但在建立管理学全面理论上是一个太狭隘的重点,而如果格它的含义加以扩展的话,则它又是一个太宽广的重点。
因为决策理论既可以应用于鲁滨逊所碰到的问题方面,也可以应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问题上。
(◎10[美]孔茨奥唐奈里奇,《管理学经典教科书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12月第70页)二、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决策行为区别开来。
决策并非只存在管理行为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决策,如人们日常生活做事都需要决策,组织中非管理人员的活动也需要决策,但这些决策行为都不是管理行为。
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行为区别开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管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