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塞诗,山水田园诗

边塞诗,山水田园诗

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 情感,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 如何表达情感的? • 3.赏析“莺啼过落花”中的“过”字的表 达效果。 • 4.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的 形象加以赏析。
• 5. 下阕画线句借雨抒怀,生动形象,请加 以赏析。 • 6. 全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 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 7. 本诗是如何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 体内容加以赏析。
南浦①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 ①“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 九歌· 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 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看,在诗中指回望,这是一处细节动作描写(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 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 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细腻生动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不舍与酸楚(步骤三)。 答题方案: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指出下列诗歌的题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炼 字 型
单纯分析句中字词
1、例题。05秋季: 请以李白诗中的“挂(遥看瀑布挂前川)”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答案:化动为静,形象地描绘出摇篮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联系全诗,分析字词
2、例题:08秋季: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的表达 效果。(4分) 答案: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 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乡愁、 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1分)
请指出下列诗歌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与相关习俗。
1、五月五日天晴明, 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 江上早闻齐和声。 ——[唐]张建树《竞渡歌》 2、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宋]刘辰翁《西江月 新秋写兴》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寄杜郎中》 4、江边枫落菊花黄, 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 三年楚客已沾裳。 ——[唐]崔国辅《九日》
古诗词阅读复习总结
常识
1、熟悉教材中古诗词课文的文学常识。 2、基本文体常识。(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 3、常见题材: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送别诗。 4、基本文化常识。(传统节日习俗:元宵节(欧阳修《元日》 辛弃疾《元夕》)、清明节(杜牧《清明》苏轼《东栏梨 花》)、寒食节苏轼“超然台”、端午节,七夕(杜牧《七 夕》),中秋(苏轼《水调歌头》),重阳(杜牧《九日齐 山登高》,杜甫《登高》王维《九日忆山东兄弟》),除夕 王安石《除夕》) 5、文学史中常见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源头:风骚;隐逸之 宗:陶渊明;南北朝:玄言诗和山水诗(大小谢);咏史之 祖:左思。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盛唐双峰:李杜;盛唐山 水田园诗派:王孟;边塞诗派:高岑;五言长城:刘长卿; 七绝圣手:王昌龄。新乐府运动:元白;古文运动:韩柳; 诗鬼:李贺;小李杜。豪放词派:苏辛;婉约词派:柳永。 元曲四大家:郑光祖、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请指出下列诗句涉及的思想感情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生命短暂之愁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乐观旷达之怀 )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思念家乡之愁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念友人之愁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思念亲人之愁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独寂寞之愁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别难舍之愁 )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怀才不遇之悲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孤芳自赏之节 )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向往自然自由)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向往田园闲适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兴亡之慨)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忧国忧民之愁 )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报效国家之志 )
常见表现手法
• 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 • 衬托、对比、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声 衬静 •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 直接抒情
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 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2.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3.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 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5.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 7.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虞美人· 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 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 滴到天明。 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
参考角度:形象(人物)、线索(听雨)、对比(老年与青壮年)、情景 (借助典型场景表现人物情感。早年的欢乐寓于歌楼罗帐,壮年的失意寓 于客舟听雁,老年的无奈寓于任凭空阶滴雨,含蓄深沉,富有韵味)等。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 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 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 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 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表现手法
例题(1): 07秋季: 就作品中画线句(“琼珠碎却圆”),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 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答案: 借景抒情,这是一处细节景物描写,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 (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含蓄地展现了主人公轻 快、喜悦的心情(2分)。 方案: 1、准确概括划线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选择词语,表达准确) 2、准确分析景中体现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情感要具体、准确, 避免空泛) (注意:大多数情景和谐一致,情景关系属于情景交融;少数 可能情景关系相反,属于反衬,即以乐景衬哀情。注意具体区 别,不可一味套用)
答题示范: 全词以“听雨”为线索,描写了人生各个阶段不同情境下听雨的 不同感受,早年在歌楼中纵情欢乐,壮年在客舟中漂泊失意,老 年在僧庐下感伤。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历尽人生沧桑变迁悲欢离合 之后的无奈的悲情。
早行
(北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写出下列诗歌的体裁:
台城曲 整整复斜斜,隋旗簇晚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体裁是 。 饮马长城窟行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錍。征人伐金鼓。 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体裁是 。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体裁是 。 旅夜书怀 写出下列标题各部分的名称。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黄钟〕 · 人月圆 · 山中书事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祝英台令 · 晚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体裁是 。
慷慨悲壮、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朦胧渺远,空灵高远,苍凉悲壮; 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曹植《杂诗》)——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 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辛弃疾《贺新郎》) ——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 箜篌引》)——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 《夏意》)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滁州西涧》)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 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文学文化常识
(一)高考真题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 人奉为 。 (2)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_ _。(1分) (3)08年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 安石的_ _(篇名)。(1分)
(二)仿真练习
(1)作者白居易,字 。与同时代的诗人元稹并称“ ”, 共倡“ ”。二人诗风被苏轼称为“ ”。 (2)杜牧,字 ,为 (时代)著名诗人。与同时代的 (人名)并称为 。 (3)秦观,字 ,号 ,为 (时代)词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