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水诗与边塞诗

山水诗与边塞诗


边塞战争诗
比较
代表人物
盛唐:高适、岑参、 王昌龄 中晚唐:李益。 宋代:范仲淹
类别 比较
山水田园诗
边塞战争诗
A、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田园、山水、林木、庄稼、 如旗、鼓、干、戈、弓、 家禽、家畜 金甲、号角、战车、辕门、
意象
1.常出现的景物有:野 径、古木、荆扉、柴门、 空林、空山、鸾鹤(仙灵 之鸟,超凡脱俗)、孤云 (孤高傲世)、禅房、古 寺、暮钟 2.常出现的人物有: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寺僧、道人、林叟、樵夫、 幽人
类别 较
山水田园诗
边塞战争诗
(1)写景:衬托、 比喻、夸张、用典 动静结合、远近高低、对比、渲染、烘托 表现手法 绘形绘声绘色、白描 直抒胸臆,比兴 拟人、五觉(感觉、 听觉、视觉、味觉、 触觉) (2)抒情:借景抒 情 情景交融 (乐景 写哀 哀景写乐)
类别 比较
山水田园诗
边塞战争诗
风格
平淡质朴、清新自然、 或雄壮豪迈(豪放 旷达、雄奇壮美、 恬静淡雅 雄奇悲慨、苍凉悲 (语言特点:明快、清新、 壮、雄浑豪放), 简洁、质朴、洗练) 或豪壮悲慨(悲凉 伤感、慷慨悲凉)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 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 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烽火等; B、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 人、事、物,如楼兰、阴 山、大漠、朔风、黄沙、 瀚海、凉州、长城、胡骑、 受降城、玉门关,单于、 吐谷浑 C、乐器及乐曲,如羌笛、 胡笳、琵琶,《折杨柳》、 《落梅花》、《关山月》 (多写征戍离别之苦)等。
类别 比较
山水田园诗
边塞战争诗
主题
(塞外风光、卫国豪 ①术语: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 情、思念之苦、征战 之苦、反战情绪) 泊,悠然自得;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 (集中体现在统治者、戍 山; 边将士、思妇、友人<惜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 别感伤、壮别感奋>这几 调,表达自己鄙视名利,决不 类人) 矛盾: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慷慨从戍——久戍思乡 ④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 卫国激情——艰苦生活 主要抒发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 痛恨庸将——献身精神 活情趣
学习目标:
1、回顾所学诗歌,比较并掌握山水田园诗和
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2、学会古典诗歌分类别鉴赏的方法
回顾所学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 《饮酒》 《鸟鸣涧》 《鹿柴》 《山居秋暝》 《归园田居》
边塞战争诗
《从军行》(杨炯) 《使至塞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渔家傲》 《从军行》两首 《书愤》
类别 比较 概况 代表人物 意象 主题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 的妙处。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 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 精神的反衬。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 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 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 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情操。(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3)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孤独之感
思乡之情
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
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 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山水田园诗 边塞战争诗
表现手法
风格
类别
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点:自然 风光、农村景物、 田园生活、隐居 生活 山水:风光优美 田园:生活恬然
边塞战争诗
盛唐:豪迈奔放; 中晚唐:昂扬向上 (悲壮、惋伤) 宋代:报国无门的 愤懑、压抑以及归 家无望的哀伤 (凄厉、惆怅)
比较
概况
类别
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 诗先河,东晋陶渊 明开田园诗先河, 发展到唐代,有山 水田园诗派,代表 人物是王维、孟浩 然。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 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 (2)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 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