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

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其中有地主,可能也有自耕农。

)。

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苏轼《志林?论养士》)。

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

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

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宋銒,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第一节论语孟子《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

孔子通音律,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

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柳宗元《认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

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

《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

以上二本早已亡佚。

《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就是现在通行的《论语》。

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

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

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

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政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又如仲弓问政,他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子路》)冉求为季氏聚敛,他就严厉地谴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孔子是同情穷人的。

公西赤使齐,冉求为其母请粟,与之五秉。

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以上《雍也》)孔子的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有教无类”(《卫灵公》)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以上《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等。

孔子生平最重诗教,曾对弟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阳货》)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

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季氏》以后,章句较前稍长,文辞较前尤畅。

但主要特点则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例如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子罕》)这显然不仅仅是对松柏的礼赞,而是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后世多少诗人所歌颂的“郁郁涧底松”和“松柏有本性”,都是从孔子这一深刻的观察中得到启示。

又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看见孔子有道不仕,设问道:“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同上)这样就把当时孔门弟子间的亲切谈话宛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又如《阳货》篇有这样一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这段语录既诙谐,又严肃。

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说,他们师弟子间的和平愉悦之情都宛然如见。

《论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先进》篇弟子侍坐章,仲由的坦率,冉求、公西赤的谦逊,曾点的洒脱,以及《微子》篇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慢的隐逸形象,都写得具体生动。

而全书浅近易懂,接近口语,如《八佾》篇“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及“管氏而知礼,熟不知礼”等,又是本书另一特点。

墨子名翟,鲁人,年代略后于孔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尖锐对立,故遭到孟子强烈反对。

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他的中心思想是“兼爱”。

他的“兼爱”和“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之际,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

不过他从主观愿望出发,要求统治阶级“兼爱”人民,是不可能的。

书中《七患》、《辞过》、《节用》等篇指出天下乱源在于统治阶级“单(殚)财劳力,奢侈无度”,深刻地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尚同》、《天志》、《明鬼》等篇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墨子》一书也是弟子所记,故多称“子墨子”。

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兼爱》、《非攻》等篇层层推演,由小及大,以此例彼,例如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非攻》上)以下再从攘人犬豕鸡豚说到攻国,都是亏人自利的事。

既是说理,又是譬喻,虽语言质而不华,却极为明白易懂。

有些文章如《耕柱》、《贵义》、《公孟》等篇还保存语录体对话形式。

《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

孟子(前370?-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很尊礼他,但亦终不见用。

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

孟子卒,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别有《外书》四篇,久佚不传。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

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

他主张恢复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实际是要实行一夫授田百亩的小农经济。

这些就是他的以民为本的“王道”。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曾告梁惠王说:“仁者无敌。

”又告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以上《梁惠王》上)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因此,他就随时启发他们去爱人民、争取人民。

在具体措施上要“与民偕乐”,“与民同乐”,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而且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以上《梁惠王》上、下)。

因此,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齐宣王问汤武放伐之事,怀疑臣不可以弑君。

孟子则直告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这些话在当时看来,都是极其大胆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的言论和主张也还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

例如他既强调王政以民为本,又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离娄》上)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所以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以上《滕文公》上)他不但把劳心和劳力对立起来,而且强分高低,为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制造借口。

这对后世有极不良的影响。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例如“许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

声色俱厉,气盛言宜。

又如“好辩”一章(《滕文公》下)历述唐虞三代以来一治一乱之故,而以辟杨、墨的邪说自比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驱猛兽,孔子作《春秋》。

又如“齐桓晋文”一间(《梁惠王》上)问齐宣王之所大欲,“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自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铺张扬厉,几乎和纵横策士抵掌而谈的风趣相仿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