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
主要表现在: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重点转向社初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初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有多种实现形式,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服务。
政经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政经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经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目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生产关系的动力B.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寻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途径,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①可分为两个层次:本质层次的分析——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表层层次的分析——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A.西经:偏重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
(更关注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B.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生产关系),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更关注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②马政经与西经也可能交叉:A.西经也会涉及经济制度的分析,但以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制度为前提,总体着重研究宏微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B.马政经也会分析经济运行,其重点是各种生产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调整。
五、政经的研究方法及任务1)研究方法——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数学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2)实证分析——试图在不做出是好是坏的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体系的行为和运行。
回答“是什么”规范分析——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提出它们是好是坏,以及这些结果是否可以变得更好的判断。
回答“应该是什么”3)任务——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4)政经研究的科学价值——阐明支配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种更高机体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有三个层次:①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②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③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6)学习思路:A.政经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
(借鉴、竞争、信念),关注:①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②资本积累理论——揭示剥夺者最终被剥夺的历史趋势;③在生产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④平均利润率下降理论——揭示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周期性危机;⑤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揭示不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矛盾;⑥资本主义总过程理论——描述信用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分析;⑦在新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新特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之间的关系;等等B.政经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要把政经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7)对中国现阶段经济的研究要进行多层面的研究:①生产关系层次——即经济制度层面的研究;②经济运行层次;③经济发展层面8)现阶段学习政经的意义:①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②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认识③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P15-28)人力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和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力;二是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马政经①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组成的体系,研究这些关系的内在结构;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
政经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
2 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P15-17答: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1)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①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②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2) 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①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
②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3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 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
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2)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表现在:①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
(3)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 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
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
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8-19摘总**答: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1)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
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
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
3)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两重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在法律上承认生产资料归准所有;一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人们将生产资料占为己有,并不只是为了显示归属关系,而是要通过这种占有为自己谋取某种经济利益。
这就必然引起人们之间发生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构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体,而法律形式只是对这种经济关系的社会认可和保护。
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仅反映了生产资料的法律归属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在生产关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处于首要的和决定的地位,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和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包含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它是进行生产的条件,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了生产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