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雅尔塔体系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雅尔塔体系基本要素
1、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3、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4、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5、原则:“和平”、“民主”。
这里的“和平”、“民主”皆有特定含义,“和平”主要是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民主”则是指对法西斯战败国进行民主化改革。
6、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
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7、特点
(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
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8、隐含的主要矛盾
(1)美国苏联的矛盾(争霸)。
这对矛盾主导了国际政治生活。
(2)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
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3)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4)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矛盾发展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
(5)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和独立国家维护政治独立、经济发展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发达国家、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之间的矛盾。
9、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②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③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④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2)消极作用
①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②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③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④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二、联系比较雅尔塔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④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2、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又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决定了雅尔塔体系的走向和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3、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雅尔塔体系确定的国际秩序是美苏平分秋色,冷战格局也是一个美苏两极格局。
正是由于雅尔塔体系的存在才使冷战没有发展成为热战,雅尔塔体系始终控制着冷战的发展进程,美苏争夺一度使双方达到战争的边缘,但都没有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冷战始终是冷战,没有转变为热战,而且逐渐缓和,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格局的并行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