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2、朝鲜三韩与两汉的交往;3、日本与两汉的交往;4、中国传入越南的主要技术;5、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6、东汉与大秦往来的两件大事;7、两汉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概况1、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前提:2、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3、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①②二、两汉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往来:①秦汉之际:②两汉时期:A、三韩:B、辰韩:2、中朝贸易的发展:①朝鲜:②中国:三、两汉同日本的交往1、西汉汉武帝时:2、东汉光武帝时:①使节交往:②经济往来:四、中越经济文化交流1、越南:2、中国:五、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意义:①沟通了②是③促进了A、传出:B、传入: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①时间:②线路:③意义:六、两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两汉与安息的往来:①地理位置:②陆上交往:③海上贸易:2、两汉与大秦的往来:①地理位置:②阻隔国家:③主要事件:A、公元xx,派出使,到达B、公元年,的使者到达,这是中关于基础网络”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xx,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重点、难点、考点问题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
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④张骞沟通西域;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⑦阶级比较重视基础金题1、对长城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应当是①它保障了我国北方农业地区的安全生产②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③修筑长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④长城起了隔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2,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C、保护人民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3、下列关于匈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汉之际,匈奴形成强盛奴隶制国家B、公元前3世纪时,匈奴已普遍使用铁器C、汉武帝时,汉政府与匈奴“和亲”D、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4、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大一统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落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排列下述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①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②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④班超经营西缄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6、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
此去妄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作者肯定王昭君是因为昭君出塞A、是为了个人幸福B、不畏艰难险阻C、是为了国家安宁D、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7、对张骞出使西域,评价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成了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的汇聚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贡献D、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8、秦汉时期,以下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云贵地区②河套地区③西域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9、西域都护的设置,其重要意义不包括A、加速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B、扩大了西汉的行政疆域C、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中西贸易的发展10、下列对汉朝政府与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关系的说明,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两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B、两汉对匈奴实行“和亲”解除了匈奴的威胁C、两汉设置西域都护,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D、两汉与西域、西南夷和百越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1、汉代民族关系的成就是①多次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关系②设置西域都护,中央正式管辖西域③两次出击匈奴,解除匈奴威胁④推行和亲政策,化解民族纷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12、汉朝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最远到达A、中亚B、西亚C、南亚D、欧洲和非洲13、下列关于两汉与日本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兴起了大规模移民日本的浪潮B、对日本的社会生活有了深刻了解C、汉武帝与光武帝先后赐予日本使者金印D、铁器、铜器和丝帛传人日本14、汉代输往朝鲜和日本的先进产品中,共有的是A、铜器和铁器B、铜器和漆器C、铁器和丝帛D、漆器和丝帛15、两汉时期,中国传人越南的生产技术是A、凿井和冶铁技术B、制漆和纺织技术C、冶铁和铸铜技术D、牛耕和水利技术16、下列内容属于西汉和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的是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②张骞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关系③西域都护的设置④甘英对西亚地理和风俗人情的了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17、河西走廊成为我国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里A、地势低平,道路平坦B、人口稠密,城镇较多C、有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D、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下的绿洲18、下列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从水陆上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②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③佛教由此路传入中国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19,两汉之际,佛教传人中国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中国与印度有了直接交往B、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往来频繁C、丝绸之路发挥了传递文化的功能D、汉政府重视佛教20、汉武帝后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A、印度半岛南端B、波斯湾沿岸C、非洲东海岸D、欧洲的大秦25、要论证中国与欧洲很早就有直接往来,需查阅A、《春秋》B、《史记》C、《汉书》D、《后汉书》22、两汉时期,从中国输往西亚和大秦的最重要的外贸商品是A、丝织品B、茶叶C、棉丝品D、纸张23、司马迁将张赛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含义是A、了解情况B、开通道路C、添补空白D、开拓空间24、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A、是汉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使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25、对张骞出使西域,评价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成了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的汇聚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贡献D、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6、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张骞通西域②昭君出塞③西域都护设置④班超管辖西域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27、我国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农业立国,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以业立国。
我国北部第一次出现农牧政权分立局面是在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28、下列不属于“丝绸之路”形成历史条件的是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C、西汉统治者注重民族交往D、甘英沟通与大秦的联系29、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先后经过顺序是①河西走廊②今新疆境内③安息④西亚⑤大秦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④C、②①⑤③④D、②①④③⑤30、汉武奇时我国与日本的联系主要通过A、互派使者B、朝鲜半岛C、海上通航D、汉人东渡31、汉朝输入朝鲜和日本的共同产品是①铁器②铜器③漆器④纸张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③④32、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中没有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C、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D、班超经营西域思考题:1、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2、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有哪些?3、请绘制一幅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大事年表。
1、汉朝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结合典型史实说明上述结论,并简述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5、简评汉武帝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