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

元明清诗坛概况第一节元代诗歌创作概况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统一,一方面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三百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减轻了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灾难和负担,另一方面来自漠北的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的渗入和融合,使得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态。

元代是叙事性文学样式—杂剧的发展变迁、繁荣兴盛的历史时期,诗文创作相对衰落。

一些作家,在其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社会历史时代特征:前期:刘因、赵孟頫中期延祐年间: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号称元诗“四大家”,后期的王冕、杨维桢等。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涌现了少数民族诗人,体现出民族文化历史性交流的特征,其中以萨都剌成就最高。

(一)诗歌的新变:散曲的兴盛与发展。

散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音乐的发展兴盛起来的诗歌样式,其特点在于:用韵加密、添加衬字、平仄通押,尤为显著的是:叙事因素增强。

散曲有两种体式:小令和套数。

元代散曲一、散曲的兴起和特点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而言的。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

到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的合乐歌唱的长短句。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

开始在民间流传,以后又传到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受到为瓦肆勾栏艺人写作的书会才人的重视和热爱。

可以说,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也叫“叶儿”,是单支的曲子,很象一首单调的词。

小令包括“带过曲”:小令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算作小令的变体。

它是由同一宫调中音律恰能衔接便于连唱的两三支曲调组成,如[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由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联缀而成的组曲。

曲调的联缀要按一定的顺序和格式,一般都有“尾声”,并要求一韵到底。

套数可长可短,短套可以短到只有两支曲子。

和词比较,散曲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词必须严格按照词谱格式填写,散曲则可以在正格之外增加衬字。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中[黄钟尾]的开头两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从正格的十四字拓展到了五十三字,衬字多达三十九个。

衬字的增加,大大加强了思想表达的灵活性和语言的生动性,提高了曲词的表现力。

第二、的押韵要分平仄声,不能通押,但有时可以换韵。

散曲则是按照当时北方实际的语音押韵,平、上、去三声通押,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鸦”、“家”、“涯”三字是平声韵,“马”是上声韵,“下”是去声韵,平、上、去和谐地通押在一起。

第三、用韵较密,几乎每句都押韵,而且要求一韵到底。

艺术风格:质朴自然、明快泼辣、尖新酣畅。

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全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二百多人,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

散曲的内容,大多是些有关山林隐逸、叹世写景和男女风情之作,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特定情感,也有一些反映元代特定社会现实的作品。

二、元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前期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和白朴,此外重要作家还有杨果、卢挚、姚燧等。

他们的散曲多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女爱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与此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避现实情绪。

在艺术上,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饱含着北方民歌中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有“蛤蜊”风味。

关汉卿: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

内容以写男女恋情为多,风格本色自然,如[南吕·四块玉]《别情》。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是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品。

这篇散曲生动概括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真实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情趣,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黄钟尾]一曲: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艺术特色: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

全曲把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如首两句,作者在本格七、七句式之外,增加了39个衬字,使之成为散曲中少见的长句。

而这些长句,实际上又以排列有序的一连串三字短句组成,从而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

这种浪漫不羁的表现形式,恰能表达浪漫不羁的内容,以及风流浪子无所顾忌的品性。

《太和正音谱》说:“关汉卿词,如琼筵醉客。

”马致远:近人辑《乐篱乐府》一卷,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内容:多写隐居乐道的生活和恬适的情趣,其中有怀才不遇的心情,也有消极厌世的思想。

其艺术风格不是单一的,既有元前期散曲常见的本色洒脱,又有一批作品是“典雅清丽”(《太和正音谱》)的。

他的两首《秋思》最有名。

《中原音韵》认为他的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是“万中无一”之作。

揭露了昏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傲性格。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马致远最著名的小令是[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一个飘泊天涯的游子思家而不得归的惆怅心情。

开头三句写景。

两字一景,一句三景,三句排出九种景物,构成一幅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荒郊古道秋景图。

干枯的藤,苍老的树,点染出萧索凄清的秋色和秋意,给人以一种清冷悲凉的感觉。

加之黄昏时鸣噪着正在归巢的乌鸦,更能引动一个流落在外、无所依归的旅人的一怀愁绪。

清清的流水,精致的小桥,充满暖意的人家,仿佛使人感受到家人团聚的无限温暖,又从另一个角度牵动离人怀乡的思绪。

开端两句在色调、气氛和意境上相反,但相反而相成,肃杀苍凉的秋景和亲切幽静的人家构成暗与明、冷与热的鲜明对照,而游子思归的情绪从而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写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的秋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无所归止地踯躅前行。

这里已不再是单纯写景,客观的物象涉及到抒情主人公自身,从马的瘦弱能够联想到骑在马上的旅人的艰辛和困顿。

末尾两句写到人。

不仅点出时间已到了薄暮投宿的时刻,而且展现出旅人面前茫茫无尽的天涯之路。

两者相结合,进一步传达出飘泊无依的旅人那种彷徨凄哀的心情。

艺术特征:构思巧妙。

题目是《秋思》,却不直接写思想感情,而是通过几组寻常却又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充满凄冷孤寂之感的意境,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来。

句法也很有特色。

作者不求主谓语结构的完整,而是把九个名词性词组排列在一起。

单调的句子结构,恰与寥落的物象和孤寂的心境相协调;而多层密集的排比形式又正好显示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深远的艺术境界。

这首小令不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而且内容与形式也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评曰:“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元剧之文章》)。

白朴:存小令36首,套数4套。

多写男女情爱,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质朴自然,清爽秀美,有的曲子阑入词境,婉约清丽,流宕疏朗,别具风趣。

如[喜春来]《题情》: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

越间阻,情越。

曲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十分泼辣、大胆,这种性格被他写进杂剧《墙头马上》,曲词也被郑光祖作为张倩女的唱词。

郑振铎说:“他的散曲,俊逸有神,小令尤为清隽”(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

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张可久(1270?-1348?),存小令855首,套数9套,作品数量为元代散曲作家之冠。

近人辑有《小山乐府》6卷。

他的散曲多写山水风景和个人情怀,艺术上融合诗词技法入曲,注重形式格律,形成典雅工丽的风格。

如[中吕·普天乐]《西湖即事》:蕊珠宫,蓬莱洞。

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

缥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

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

张可久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作品,如[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借古咏今,意在言外,十分含蓄的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喷恨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这在张可久的散曲中是很宝贵的。

乔吉(1280-1345),《全元散曲》收他的小令209首,套数11套。

散曲多为吟咏山水、寄情诗酒、青楼调笑之作,也间有一些不满现实的作品。

艺术上雅俗兼备,独具特色。

张养浩:(1269-1329)[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的代表作: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洛。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作者从前面的描写抒怀中得出的结论,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内容,点明了主题,含意深邃丰富,情感悲愤沉郁。

睢景臣,以[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最负盛名这是一篇杰出的讽刺作品。

它讽刺的对象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其思想意义不可低估。

曲却对历史上声威煊赫的汉高祖,无情地揭破他龙种不凡的神话,剥掉他“神圣尊严”的外表,还他以流氓无赖的本来面目。

作者用笔恣肆,无所顾及,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把至尊天子的“圣威”踏在一个普通庄稼汉子的脚下。

这样写,当然不止是亵渎一个汉高祖,而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皇权至尊地位的蔑视,突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正统观念,这在当时是一种很进步的思想。

这套曲词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全篇从乡民的角度描写,用乡民的眼睛观察,以乡民的口吻叙述,明快直率,谈谐幽默,泼辣有力,形成嘻笑怒骂的艺术风格,收到痛快淋漓的揭露效果。

《录鬼簿》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