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城市社会网理论及研究
第九章 城市社会网理论及研究
4、社会资源理论对社会的基本假设:
社会结构由人际关系网络组成; 个人拥有资源的多少决定其网络位置高低; 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形,地位越高,位置(点数)越 少; 高位置的可通达性(accessibility)较大,影响力 度较大,可涉取的资源也多。 社会资源命题:工具性行为的成功率与联系人的社 会资源成正比; 位置强度命题:位置越高,社会资源越多 关系强度命题:关系强度与联系点的社会资源成正 比。
2、社区幸存论: 怀特《街角社会》: 首属关系仍然存在,社区并没消失 二者对社区认的共同点:
强调地域
强调归属感、共同体的整合 忽视了核心要素:人际关系
3、城市网络社区:1960年’
对“社区”的解放: 把“社区”概念从地域的限制中解脱出来 社区本质是人际关系而非地域或社会团结的偏好 个人社区:以个体为中心的社区关系 相关研究成果:
都市移民 家庭关系; 社会支持网 讨论网 求职就业 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分析:
从20世纪30~60年代,在心理学、社会学、 人类学以及数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探 讨和提出各种网络概念(中心势、密度、 结构平衡性、结构均衡性、块等),“社 会网络”一词渐入学术殿堂。1978年国际 社会网络分析网(INSNA) ()成立,出版季 刊《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和不 定期出版《联络》(Connections)。2000 年在线杂志《社会结构杂志》(Journal of Social Structure)创立。
1、社会网:概念的提出
(1)“比喻”意义上的“关系网” 齐美尔:一种纯粹隐喻 1908:《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 中指出,“社会是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 社会是人类关系的总和 布朗:1940 社会结构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
2、社会网络分析:一种工具和方法
莫里诺:1930 社会计量学方法:莫里诺量表:测量小群体中的 人际关系 这为网络分析提供了工具和测量方法 巴恩斯:1954 首次把社会网络从概念上的隐喻变为具体的研究, 用于解释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 罗纳德· 博特(Burt,R):1957 第一次提出“结”的术语,用于测量网络的密度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网研究迅猛发展
概念的区别: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的测量
1、“社会资本”概念的层次 1)布朗的三层次:(Brown ,1997) 微观层次:个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关系来获得通向所需资 源的途径。包括三种构成形式:
嵌入社会结构中的资源 资源的可获得性 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使用
中观层次: 个人因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而对资源的可获得性。 宏观层次: 在团体、组织、社会或国家中某一行动者群体对社会资本的 占有情况。
3、社会网研究的发展
特征:
连接宏观与微观社会学:一种研究方法与理论视野 强调行为的结构性限制:而不是文化上的内驱力
两个发展方向:
整体网研究:整个社会体系的关系结构,角色关系结构、人际互
动模式 个体网研究:关注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网在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劳曼:主体关系网
奥里弗:黑人的网络社区
韦尔曼:个人网络社区研究
4、社会网与社会资本
社会网: 一方面是一种专门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为一 种理论,主要分析社会关系的形成、特征及其影响, 国内以罗家德为代表; 社会资本论: 把关系看作资源、资本,主要研究关系作为资本 是如何交换或运作的,在方法上多数还是用统计 分析,有时也用有社会网分析,主要代表:林南、 边燕杰; 相似之处: 都主要围绕社会关系进行研究
5、三个命题:
“接触的社会资本(accessed socialcapital )”模型
和"动员的社会资本(mobilizedsocial capital)"模型
简评: 修正完善了弱关系理论。 1. 从横向群体扩展至社会分层; 2. 从信息沟通扩展至资源的利用、涉取; 3. 指出社会资源才是目标达成的直接原因。
一、城市社区研究 二、社会支持网 三、求职网 四、社会资源 五、社会资本 六、社会讨论网 讨论:中国当下的官场生态(网)
一、城市社区研究的新视野:从空间地 域到社会关系网络
1、城市社区消失论: 原因或表现: 古典理论家:腾尼斯、涂尔干、韦伯 芝加哥学派:城市解组、人际关系淡漠 基本论据:
大众社会的兴起; 科层制的普及;理性、制度、非人格化 团体、组织等第三部门的发展; 交往的片面性: 匿名性、多样化; 交往圈的延伸、扩张:通讯、交通技术的发展
关于社会支持的四种看法:
亲密关系观: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社会支持的实
质。从社会互动关系上理解,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 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 它 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社会交换,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 会互动关系。 “帮助的复合结构”观: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帮助的 复合结构。帮助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支持。 社会资源观: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 是个人处理紧张事 件问题的潜在资源, 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 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 社会支持系统观:社会支持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活动, 它 涉及到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方方面面。
2、社会支持的作用:
缓和压力
直接帮助:
3、社会支持网络本身的研究:
网络的特点: 内容: 联系:
范德普尔:1987 个人支持网:情感支持、实际支持、交往 支持
三、求职网
1、格兰诺维特及弱关系假设:1973 关系(TIE):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基于交流与接触而 存在的一种实际纽带关系 关系力量: 强关系:个体之间发生,个体特征相似 弱关系:群体之间发生 二者的作用不同: 强关系:维持组织内部关系 弱关系:信息桥的作用: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纽带联系 测量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 强关系 弱关系 互动频率: 多 少 感情力量: 深 浅 亲密程度: 亲密 淡薄 互惠范围: 多而广 少而窄 实证研究:《谋职》1974 ,求职过程更多依靠弱关系
“第四届社会网及关系管理研讨会”会议议 题(广州,2008) A. 网络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B. 产业网络 C. 企业社会网络 D. 企业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的交叉研究与 应用 E. 社会资本与关系管理 F. 一般管理研究 G. 一般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 城市社会网的主要研究领域
个人在社会网中可以利用的其他人的资源; 非个人拥有的
但可以直接或间接涉取;
林南: 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社会学家,美国杜克 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20世纪80年 代初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做出过重要贡 献。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资本、社会关系与 社会结构等领域和不同 地区社会结构的比较 研究。
2)阿德勒等 人的二分法:(Adler & Kwon ,2002)
外部社会资本 :将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合称
为“外部社会资本”,因为它产生于某一行动者的外在社 会关系,其功能在于帮助行动者获得外部资源。 属于并服务于个人 ,是一种“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内部社会资本:即宏观社会资本,因为它形成于行动者 (群体) 内部的关系,其功能在于提升群体的集体行动水平。 属于某一群体,而且服务于该群体的公共利益,是一种“公 共物品”(public goods) 。
五、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social capital) 布迪厄最早提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 源与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这一网络是大家共 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 科尔曼:1988 社会资本概念:
社会团体:参加团体越多,个人的社会资本就越大; 社会网络:越大越广,个人的社会资本就越大; 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是积累人力资本的条件 社会资源是在社会网络中嵌入的(embedded)、可涉取的(可 接触的,accessible)资源; 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mobilized)资源。
二、社会支持网
1、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
精神病学研究中首次提出来,在上个世纪七、八 十年代引起心理学家、健康医学家、精神病学家、 社会工作者关注,并逐渐被其它学科所引用. 社会支持包括有形和无形支持.心理学领域的研 究比较透彻和全面。 关注重点:社会支持网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定义:指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 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 Raschke (1977):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 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征、类别特征、归属感、资源占有 从个人的社会关系看社会结构:1970年后,关系特征 (强度、密度、频度、方向、中心性)、资源涉取
社会网研究简史
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 ,是 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在《群体联系的网络》 (1992)中第一次在社会学研究中使用了“网络”一词 ,并把社 会想象为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 二、三十年代 ,英国人类学家发现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社区与其他社区 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区的界限并不象主观判定的那样清楚。英 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 -布朗(Brown)首次使用了“社会网” 的概念(1940)。 巴恩斯通过对一个挪威渔村阶级体系的分析首次把形而上学的“社会 网”概念转化为系统的研究(1954)。也是这一时期 ,英国学者 伊丽莎白· 鲍特(Elizabeth.Bott)的著作《家庭与 社会网络》至今仍被社会学界视为英国社会网研究的范例。 本世纪60年代 ,是社会网研究的起步时期 ,到70年代中期社会网研 究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学领域。该领域的著名研究包括科尔曼(Col eman)关于社会网对信息传播、发明推广的影响(1966)及 其对社会资本的研究(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