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海绵化建设问题的思考赵进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24.7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赵进
[导读] 摘要:现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满足城市各行业水资源的供应及排放需求,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将城市比喻成一块“海绵”,在雨季进行吸水,并进行储存和净化,在旱季放水、排水并且提供生活用水,从而能够增加城市生态系统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能力,因此,加强措施绿地海绵化建设极为重要。
山东省威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264200
摘要:现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满足城市各行业水资源的供应及排放需求,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将城市比喻成一块“海绵”,在雨季进行吸水,并进行储存和净化,在旱季放水、排水并且提供生活用水,从而能够增加城市生态系统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能力,因此,加强措施绿地海绵化建设极为重要。
关键词:城市;绿地;海绵化建设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和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所,需要人们在推进城市园林规划建设的同时,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从而能够保证两者之间呈现出较为平衡的状态,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城市运行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城市内涝问题,并解决城市内雨水超标的问题。
1城市绿地海绵化建设问题分析
1.1自然排水系统遭到破坏
前些年,农村没有被污染,其生态系统也未被破坏,可以称作是海绵农村,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海绵化建设。
但在现代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废水、污水流向农村,对农村的自然排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就城市而言,虽然也新建了排水系统,但都属于“硬”排工程,生态排水设施极为少见。
在此情况下,即使城内保留了河流,也是修堤筑坝,裁弯取直,渠化河道,有的还将明河改暗河、甚至变成道路,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特性;此外,从功能上方面来讲,主要将城市河流用于泄洪、排污,以致其生命生态特征消失殆尽。
1.2城市绿地规划过于形式化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工作存在过于重视审美需求、忽略绿地功能性的问题,人们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过于浅薄,将城市绿地规划工作集中在了景观植被的布设上;此外,为了提升城市绿化的观赏性,利用了大量雕塑等人造景观,造成了城市绿地空间浪费问题,甚至还有单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情况,利用假花、喷漆等形式,假装完成城市绿地规划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不仅无法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还可能会破坏自然环境,因此,城市绿地规划的功能性和意义也无法得到体现。
2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必须严格遵从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首先,需要遵从规划性。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是其关键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这三个系统的配合工作,使其相辅相成,将每一个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遵循规划性原则,当城市的各个层级对海绵城市进行建设时做好三个系统的统一协调工作,使它们彼此之间能够衔接紧密,配合到位。
同时在规划时还要注重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作,要将其长期发展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考虑进来,然后寻求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工作;其次,安全是首要的,所以还需要遵循安全性原则。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本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安全放在首位,全面了解所在城市的降水情况以及水资源情况,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做出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此外,还需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会应用到绿色雨水设施,尤其是对于城市当中建设时间比较久的老城区,雨水设施过于落后,导致雨水径流现象十分严重。
在此情况下,应在遵循生态有效的原则下开发新的雨水系统;最后,需要满足系统性原则。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以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要求为依据,科学、系统地进行设计。
3城市绿地海绵化建设措施
3.1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城市绿地设计中
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的汇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绿地与周边汇水区域之间的有效衔接。
再利用平面布局、地形控制以及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周边雨水汇入绿地进行调蓄的要求;此外,城市绿地和广场中的湿塘、雨水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能通过多功能调蓄的方式,对降雨进行调蓄排放;最后,还可以采取水质量调控措施,并利用生态堤岸和雨水湿地等设施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
在规划设计时,还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过度开发地下空间的情况,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
3.2强化城市绿地建设技术
在城市绿地海绵花建设中,需要强化城市绿地建设技术,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与理论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降低城市建设成本,还能保证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绿地规划建设需要在明确和落实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城市植物群落、绿地类型、规划目的等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为合理的建设技术;此外,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城市海绵效应,建立理论知识体系,并在后期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促进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城市的建设质量。
3.3规划绿地的层次
园林规划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规划绿地层次,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渗、滞、储、净、用、排”等原则,都需要利用园林绿化建设才能够实现。
而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绿色植被的数量越多,越能够提高留蓄雨水的能力,使得城市绿带海绵花建设发挥出更好的建设效果。
因此,就需要对绿地的层次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其空间层次上的蓄水调解作用的最大化利用。
一般来说,将园林绿地可以分为冠层滞留、表土疏渗以及根际滞留单个层次。
具体来说,第一,由于园林绿化中树木的冠层能够滞留雨水,能够提高其蓄水的效果。
因此,在绿化建设中,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乔木的覆盖率。
而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可知,乔木的覆盖率需要大于70%;第二,表土疏渗。
园林绿化工程的表土状态直接关系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
因此,必须保证表土疏渗的状态,从而降低地面上过度堆积的雨水;第三,根际滞留。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必须保证植物根部的活力,构建良好的根际环境。
3.4体现城市特色
在城市海绵化的建设理念下,要进行园林绿地建设工作,就需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工作以及短期规划工作,特别是城市街道两侧的路面以及建筑物之间间隔的空地位置,一定要做好绿地建设工作,不仅能够避免出现裸土,还能够为城市增加绿色景观,从而获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增长。
例如:作为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的安徽池州,为了提高自身城市的园林绿地覆盖率,积极地开展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工作,营造出优美且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此外,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地建设时还应体现出城市特色,例如:池州的杏花村公园周边城市主干道即为“杏花村大道”,以杏花为行道树,不仅与周边的环境很好的结合,还别具一番特色。
结语
现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在大力开发城市建设,从而呈现出了“重地上、轻地下”,“重发展、轻保护”的粗放型开发建设局面,城市海绵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原有的功能,还能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以及人文间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城市海绵化建设十分重要,有利于推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洁.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与海绵城市建设探析[J].江西建材,2017(20):25.
[2]辜延艳.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7(07):161-163.
[3]施丽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4):74.
[4]罗川明.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7(20):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