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心力说课稿

向心力说课稿

《向心力》说课稿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物理第六章第七节《向心力》这一节的内容。

对本节的学习,我将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激发学生探讨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原因。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是圆周运动这一章的关键一节,它关系到物体为什么做圆周运动这一重要问题,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对于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对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这会给学生理解问题实质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学案导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前先发放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先进行预习,在预习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以下的教学环节:检查自主学习情况→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

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教习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掌握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了解变速圆周运动与一般曲线运动中合外力与向心力的关系
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难点:向心力的来源。

四、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最终得到向心力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五、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通过观察几幅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作圆周运动是在某种力的作用下完成的,然后通过复习向心加速度概念,引入本节课题------向心力,并得出向心力的概念。

1、向心力的基本概念
(1)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始终指向圆心的力叫做向心力。

(2)向心力的特点:向心力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是变力;
(3)向心力公式的推导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向心力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牛顿第二定律(F=Ma)和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向心
力公式:
2
2
v
F m m r
r
ω
==。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并让学生知
道牛顿第二定律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圆周运动。

(4)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向心力始终与速度垂直,他对物体不做功,不改变速度大小,只改变速度方向。

(5)向心力的来源:通过两个物理情景,分心向心力的来源。

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它是由某个力或某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来充当;
2、探究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本实验存在的误差较大,分组实验比较困难,无法让小球作圆周运动,所以本实验主要采用老师演示,邀请部分学生参与。

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原理;会测量、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1)每个小组结合学案提示的问题,完成对本实验预习。

(2)为了降低实验难度,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了解需要测量的实验数据,探究实验原理公式。

(3)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将课本中的实验部分地方做了改进,并减少了实验数据的测量(m和R)。

(4)教师和部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读取数据,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展示学生的处理结果。

(5)分析实验结果,简单了解实验误差的来源。

3、向心力的简单计算
通过设置的两个物理情景(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一个做变速圆周运动):(1)物块在水平圆盘上随盘一起匀速转动。

(理论联系实际: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通过最低点
让学生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并能根据向心力公式进行简单、规范
的计算,更让学生认真体会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对问题进行必要地延伸和拓展,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4、变速圆周运动
首先让学生手摇小球做加速运动,认真观察细线的状态和手的运动;然后结合示意图了解小球做加速运动的原因,知道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区别及各自的的特点;最后通过课后练习5巩固变速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

通过分析竖直平面内摆动的小球受力情况,进一步了解变速圆周运动的本质。

5、一般圆周运动
把一般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作圆周运动的一部分。

分析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位置的运动时,就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对一般曲线运动进行处理了。

六、课堂小结
七、课下作业
探究作业:各小组结合课本“做一做”栏目,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向心力与速度、角速度、半径间的关系。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向心力的基本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于具体物理情境中关于向心力的来源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掌握。

圆锥摆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一是实验原理学生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二是实验数据的测量可能误差比较大。

但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亲自处理实验数据本身就在培养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