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2.曾皙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同上)
4.民生涂炭。

(《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
6.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7.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
8.瓮牖绳枢。

(同上)
9.老者衣帛食肉。

(《齐桓晋文之事》)
二、.副词修饰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1 公将鼓之。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

(《口技》)
4、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

(《爱莲说》)
'
7、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狱中杂记》)
8、君子不齿。

(《师说》)
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名词后跟有介宾短语或处所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介宾短语:刑于寡妻。

(《齐桓晋文之事》)
处所名词:秦伯素服郊次。

(《之战》)
·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之战》)
4、少年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
四、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

(能愿动词也叫助
动词)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

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1、狼不敢前。

(《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伐檀》)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同上)
8、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吟留别》)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五、一个名词通过“而”连接一个动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1、其疾病而死。

(《五人墓碑记》)

2、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
3、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同1)
4、缇骑按剑而前曰。

(同上
5、儿涕而去。

(《促织》)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7、武夫力而拘诸原。

(《崤之战》)
8、[愈]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孟尝君]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
六、“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
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
2、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七、要求带动词性名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这个名词要变为动词。

1、晋于是始墨。

(《崤之战》)
2、袍止响腾。

(《石钟山记》)
八、代词前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2、先主器之。

(《隆中对》)
>
九、名词后面含带补语
补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

(《促织》)
综合练习:译句解释名词动用的词
1.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2.赵王之子侯者。

(《触龙说赵太后》)
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5.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7.五十者可以衣帛。

(《寡人之于国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

(《逍遥游》)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逍遥游》)
14.过秦论(《过秦论》)
"
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16.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17.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18.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19.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20.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鸿门宴》)
2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23.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24.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2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
2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27.吾师道也……(《师说》)
2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29.君子不齿。

(《师说》)
30.其下圣人也远矣。

《师说》)
3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3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3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3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3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国论》)
3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3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38.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
39.本其成败之迹。

(《伶官传序》)
40.而此独以钟名。

(《石钟山记》)
41.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42.乳二世。

(《项脊轩志》)
43.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44.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
45.其疾病而死。

(《五人墓碑记》)
46.缇骑按剑而前。

(《五人墓碑记》)
4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4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
49.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50.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51.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病梅馆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