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单,对我的触动很大,后来在寝室我又看了一次,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有太多的东西是震憾到我的脑子里,骨子里。

描写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

这是一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能强烈的感觉到生命的重量H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世界!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不是焚尸场面的惨烈,也非毒气室中的恐慌与绝望,而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早晨。

这个早晨,一群可怜的犹太人正在一个德军辖区的电网内如牛马般不堪重负地劳作。

而该辖区的长官葛夫呢?他正光着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阳台上欠背伸腰,悠闲地俯视着他统御的犹太人。

在他背后的卧室里,他的女人睡得正香。

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缓缓踱回屋内拾出一条狙击枪瞄准远处劳作稍显迟慢的犹太人,将他们一一击毙。

他歪着头,嘴里叼着枝烟,表情平和。

每一声枪响,都惊扰到葛夫女人的睡眠。

她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耳朵逃到枪声之外,可她失败了,因此她难受极了——枪响惊扰了她的睡眠,她难受极了。

这决非突发事件,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杀戮在他们的意念之中,已经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这种非常态的事件已被他们看作常态。

这一点,我觉得比杀戮本身罪恶百倍。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

集中营的生命仿佛畜生一般廉价,被随意的践踏。

犹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战争的惨痛代价让人不忍。

人性在战乱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说战争从来只会凸显人性丑恶的一面,我们也看到纳粹军人对生命的漠视和肆意的残杀无辜的波兰犹太人。

庆幸的是我们也看到战争的无情却激发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他以自己聪明的头脑在战争中以低廉的劳动力获取了巨额的收入,是冷血资本家的代表。

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犹太人,把他们带进了自己的避难所。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给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来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绪坍塌,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正义胜利感也败给了无力和沮丧,他指着自己的车,表示那能和歌德军官换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表示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

他泪流满面,抱怨自己的不够努力,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多人。

那一幕,着实让我动容。

在倾家荡产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终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对于所有无辜的人类都有着宏大的爱。

那一刻,居然好想哭。

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

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

辛德勒的名单上的每个名字,则是生命的份量!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

不过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因为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可是终究因为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老师提到了它。

终于决定看了,时间安排不太合适,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

不过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

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

从那时起,他只有一个想法:旧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

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

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

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

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

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

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

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

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辛德勒名单中的主人公辛德勒本是一个大发战争财,纳粹中坚分子的商人。

在被占领的波兰,辛德勒在他创办的搪瓷厂雇佣犹太人作为最廉价的劳工。

年,辛德勒亲眼目睹了克拉夫犹太人遭受血腥屠杀时的场面,辛德勒良心发现,便设法尽其所能保护犹太人。

战争结束时,获救的多名犹太人把一份自发签名的证词交给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并打制了一枚金戒指送给他,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

”文章的一开头写到天空中飘落下了一种雪花似的东西,辛德勒走到他的轿车旁,用手捻了捻,那不是雪,那是骨灰。

这个断尾,给读者以战争的感觉,而第二部分所写到的情形,则可以让读者们看出,辛德勒的内心,已经被触动了。

于是,辛德勒便开始计划拯救犹太人了。

辛德勒曾经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大发横财,拥有了他一生都花不完的钱财,他将这些钱装进了行李箱,再次通过他在德国军队内的关系,准备将犹太人救出。

辛德勒请他的犹太人好朋友伊特兹哈克帮助他将一些犹太人的名字列下,然后再想办法带他们离开,这些犹太人的数量加起来接近多人,辛德勒将他的积蓄拿出来,给了德国纳粹党的高官,让他将辛德勒在名单上列下的人全部转移并且交给辛德勒,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些犹太人 (虽然辛德勒也是德国人,但是当时德国纳粹党的高官告诉他,他随时可以叫人将辛德勒拿下,说明还是有危险的) 。

最终,辛德勒还是凭借他的智慧、胆量、关系以及金钱,挽救了多名犹太人的生命。

一个人之前犯了错,但是只要他知错就改,相信还是可以被原谅的,正像辛德勒,虽然犯过错,但是他知错就改,并且拯救了多名犹太人。

所以,在战争结束后,多名犹太人自发签名,将这证词交给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

而知错不改者将不会被人民、不会被社会所原谅。

电影辛德勒名单和这篇文章一样,揭示了人性和兽性的冲突,表现了人性最终战胜兽性这一主题。

而我却认为,人性不仅战胜了兽性,也战胜了很多人都有的、每个人都有的对金钱的向往,辛德勒也一样,不过辛德勒却没有一直那样,因为他拿的是战争钱,因为他还有人性。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眼泪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尽管不是第一次看,可是仍然有种揪心的感觉。

看着喻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黑白画面,听着夹杂在犹太儿童清澈无比的圣歌歌声极其不协调的枪声,整个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伤的过往。

特别是那个红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于人群,与再次出现在运尸车上的对比更是让人悲伤。

犹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阴暗的历史。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根据粗略统计,约万犹太人、数千万其他人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杀。

每次读到那段历史,我读有种莫名的恐惧。

但是这种恐惧却并非来自于大规模屠杀本身,而是屠杀是在极其有秩序的组织之下进行的,尽管屠杀对于人类来说确是恐怖的梦魇。

不仅仅屠杀是流水线作业式的,就连从区分犹太人到送入集中营的所有程序都是国家机器高效率运转的结果。

而最悲哀的是,每张把犹太人送进死亡工厂的证件都有法官的许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纳粹时期的司法机关都无法摆脱助纣为虐这一污点。

因为纳粹所有残酷对待犹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机关的运作中得以顺利的执行。

也许有人会辩解到,因为德国法官所受到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严格训练,所以只能依照法律严格执行,哪怕有违本性。

可是真实中的德国法院却经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适用法律,如年4月法兰克福地方法院判处仅看了一德国少女一眼的犹太画商马克斯构成“进行侮辱和当众伤害”罪,其侮辱仅由看了一眼构成,远远超越了其司法依据保护德国血统和德国荣誉法里对于侮辱的界定。

也许还会有人辩解说,在纳粹的思想宣传下无法辨别这样的法律是不正义的恶法,更无法拒绝适用违背正义的法律,因为没有一个足以使其忽视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险,义无反顾进行公正审判的环境。

无可否认在很多时候确实是形势比人强,不得已而为违心之举。

然而这个理由可以用于普通的德国人,却无力抹去司法的污点。

的确,当时架构于优生学基础上的纳粹法学理论对于屠杀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为正义守护者的司法机关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人类个体的尊重,这一法律的终级价值目标。

在强权之下,也许无法拒绝不正义之法,却至少可以逃避,至少可以选择不同流合污。

明明知道纳粹进行的是屠杀,却仍然助纣为虐,这比直接杀人者更加恶劣。

无论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为执法者在执行实实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终要为此承担责任,接受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为营救犹太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每个个体犹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机关在整个纳粹统治期间的审判里最重要的缺席者。

处于纳粹疯狂鼓吹的优生学理论中,再加上战争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难免的。

但是就连影片里喜欢拿集中营里犹太人做活枪靶的阿蒙,亦可以从对犹太女仆说“谢谢”和“我不想把感冒传染给你”等不少细微情节中感到些许温情。

而最讽刺的是,纳粹司法的判决里连这种极小的人性温情都没有,只有冷酷与漠然,不仅对于犹太人,亦包括波兰人等一切所谓的劣等民族。

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案例发生在年2月日,个波兰农夫因屠宰了自家的猪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关进集中营,3人被判死刑。

此案的司法逻辑竟然是人命不如猪命。

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怜悯,怎会有出现如此可笑的判决呢?毕竟恶法消极执行与积极执行之间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纳粹法官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其对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视与轻蔑。

正是这种漠视让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护者的象征,而化身为恐怖阴影的一部分。

对每个个体的人的尊重不仅仅只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关怀,对于法律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无论是公平也好,正义也好,最终都必须在每个个体人的身上体现,甚至整个司法体系都离不开通过对个体人的适用而建立。

公平、正义、民主这些美丽的梦想如果离开人,也不过只是抽象的词汇象征。

法律也许看起来是冰冷而无人情味的,可是那种对人的尊重却渗透在法律精神之中,从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开始。

正是出于这种尊重,才有了英国大宪章里“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与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权分立而筑起的权力的堤坝,才有了“无罪推定”的刑法原则,才有了程序重于实体的实践……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伯林到德沃金,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从自然法学派到女权主义法学,这种尊重都有意无意的表现在几千年来各种学派不同学说的字里行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