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讲解
• 以道为世界的本原、本体,故称“道家”。58 • 儒道互补
第一节 老子的《道德经》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
• 一、“道” • 二、“有”与“无”
• 《道德经》里涉及的东西非常多,有讲自 然界的,有讲人类社会的,有讲治国的, 有讲用兵的,有讲养生的,有讲处世的等 等。我们可以发现老子讲的这些都非常精 辟,而且历时两千多年了,一点都没有过 时的感觉。以他所处的时代和知识水平, 为什么他就能对万事万物都了解得这么深 刻和精辟呢?就是因为这个——他能够 “执一为天下式”。其实,他真正懂的, 只不过是“道”罢了。
• 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 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 (“有物混成,先天 地生。”) 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道者万物之奥”)③道无形无象。它随物赋 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它是“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 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 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 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 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四十章)“反者 道之动”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 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 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 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 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 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天下皆 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二章)
• 一、“道”是什么呢?在老子哲学思想里头,道 就是万物的本源,在哲学上属于“形而上”,跟 “形而下”相对。《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些存在于宇宙间的普 遍性的规则是不可捕捉,不可描绘的,这就是 “形而上”。而万事万物,包括你我,都是具体 有形的,这就是“形而下”。形而下的东西既可 以指事,又可以造形。但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 都不满足于了解形而下的事物,他们要追问的是 宇宙是怎么生成的?它是什么样的东西?能思考 的人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跟宇宙对话?人活着是 为了什么?他死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些 个问题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事和物,我们就称之 为形而上的问题。
•
• 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 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 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 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 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四十二章)
•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即万事万物莫不 有道。客观世界正是如此:自然界有它的道, 人类社会有它的道,人体生命也有它的道。再 细分下去,自然界的天文、地理、动物、植物、 以至于各类天象、各类地理、各类动物、各类 植物,也各有它们的道。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三教九流无一不各有其道。“盗亦有道”。
•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物壮则老”,万物“周行而不殆!”。即是说,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不断发展变 化的。我们先看自然界,随着现代化(即“福 兮”)的进程,出现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噪 音污染,以及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即“祸所伏” 等等)。总之,是向前发展了,又有所变化了 (即“反者,道之动”)。再看人类社会,由原 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阶级社会中又分奴隶、 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发展到无阶级社 会,也是“反者,道之动”。从人体生命看,也 要经历幼、少、青、壮、老等各个生长阶段,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实际上 是“秒秒分分花相似,分分秒秒人不同”。人一 生下来,就向自我否定的方向发展,仍是“反者,
• •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
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 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 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 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 历史过程。
•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 和事物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 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 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是说在那个混沌的状态中仿佛孕育 着某个东西;“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在恍恍惚惚的状态里头,有个真精存在, 这个东西看不见也不可知,老子管它叫做 “道”。这个道”无所不在,也无一个物 不是它。它生长万物,进入万物中间,使 万物生息无穷。万物到最后又都归返于 “道”。“道”表现为生命生息和循环, 这又是取法于自然的。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 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
• 道也不可说,“道,可道,非常道。”(1)
•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 恍惟惚。” “孔”就是“大”的意思,“容”
可以理解为表现、内容。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最大的“德”也要服从于“道”。“德”是什么 呢?“德”就是具体的某个东西最本质的内在属 性,比如火德是炎上,水德是润下,就是说“火” 最根本的属性一个是炎热,另一个是向上;而 “水”最根本的属性一个是滋润,另一个是向下。 而这个根本属性是服从或者说从属于“道”的。
道 家 文 化
友情提示
请勿在室内吸烟
上课时间请勿:
上课时间欢迎:
--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
--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
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
--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交谈其他事宜
--随意进出教室
• 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都是有体系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宇宙的认识。这个问题在宗 教中非常简单,例如把世界的本源归诸上帝,这 就解决了。但在真正的哲学家那里,要讨论的就 复杂得多,真正的哲学要谈的头一个问题就是本 体是什么。所以,老子《道德经》的开头就谈出 一个东西来,这就是“道”。“道”不是实实在 在存在着的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事物,而是老 子给众多事物共同性的概括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