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体育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 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 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篮球基础训练课──运球 教学目标 1.参与目标: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及认识,了解篮球的起源 与发展等知识,培养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2.技能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球水平。 3.身体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肌肉力量等素 质。 4.心理和社会适应: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合 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团队精神、表现意识。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l. 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 并能制定个人简易的运动 处方。 2. 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 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3. 提高运动水平 , 掌握 2-3项运动技术、锻炼方 法及裁判方法 , 并能指导他人进行锻炼。 4. 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 提 高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 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形成较科学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意识 , 能 够自觉通过体育调适生活 ;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4.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一般由 教师依据教 学大纲或《课程标准》 , 并结合学生的实 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自行编定。因此 可以说 , 课时目标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具 灵性 , 也最活跃的要素 , 它是一系列教学目 标得以逐层落实的基础。
学段、学年、单元、课时目标建构了体育 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系列,上位目标为下位 目标确立提供依据,下位目标是对上位目标 的具体化,并未上位目标提供前提。它们相 互呼应,彼此衔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导 着学生的发展方向。
3. 海德洛特的教学目标分类 美国海德洛特把体育教学目标分为四 个方面 :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运动技 能目标和增强体质目标。他按照调查的结 果 , 对每类目标又分成 “ 最重要、 次 之、再次之、最不重要 ”。
4 、娓田叡一的三分类达到目标的观点 日本教育家娓田叡一是从目标实现的 形态角度 , 把各个领域的目标纵向分为三 大类 :(1) 基础目标;(2) 提高目标;(3) 体验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 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
体育教学目标
学期(学年)体育教学目标 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的层次 1. 学段体育教学目标 这是根据学校体育课程目标 , 对各个学段体 育教学结果的不同规定 , 是各个学段都必须指向 的、各自必须完成的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应体现 出不同学习 阶段体育教学不同的侧重点 , 因此不 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应既相对独立 , 又各具 特色。 同时各学段之间的教学目标又是彼此衔接、相互 协调的整体。
2.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 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 可分为模 糊的与明确的动词。模糊的动词有知道、 了解、喜欢、相信等。明确的动词有陈 述、选出、比较、模仿、示范、改编、 接受、服从、拒绝等等。在表述教学目 标时 , 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 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
1. 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 事实上 ,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体一般省略不 写 , 但目标表述的方式仍应较明显地体 现出 学生是行为完成的主体 , 如 ( 学生 ) 能连续蛙泳 50 米或正确做完一套 8 节 的健 美操。如写成 " 教会学生…… " 或 " 培养学生…… " 则易变为教师的行为。
2. 学年体育教学目标 学年体育教学目标是根据其上位的 " 学 段体育教学目标 " 确定的。它是对 该学 段内每个学年体育教学活动的分解与不 同要求 , 是在该学年学习结束时必须得 以实现的目标。在一学年内 , 一般又以 两个学期来分别或共同实现学年目标
3. 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单元是指 “ 各门课程教学中相对完整 的划分单位 , 它反映着课程编制者或教 师对一门课程及其概念体系结构的总的 看法 ,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结构按照 教育科学的要求 , 所作的分解和逻辑安 排”。
三、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二、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1. 初步形成良好意识 , 自觉 1.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 惯 , 并能作出简单评价。 积极地参与活动。 2. 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 2. 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 知识 , 形成良好的生活 态和机能的影响 ; 能 方式 ; 掌握运动创伤 对健康的营养食品进 时简易处理方法。 行简单的选择 ; 在运 动中注意到安全问题 。 3. 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 3. 提高一两项运动技战术 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 水平 , 认识多种运动项 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 目的价值 ; 发展肌肉 力量和耐力。 发展速度、有氧耐力 和灵敏性。 4. 自觉通过体育活动调控 4. 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 通 心理状态 , 在体育活动 中与同学友好交往 过体育树立自尊、自 信和团结协作精神。 5. 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 5. 理解角色 , 形成良好的体 合作精神 , 增强凝聚力 育道德行为 , 并能作出 和荣誉感。 简单评价。
四、实现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 条件
1. 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2. 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3. 制定适切的下位目标。 4. 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 及时反馈 , 适当调整。
水平四 第一学期 排球(双手正面垫球)单元第 三次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排球的基本垫球 知识,能说出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 球部位。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 的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动作、击球部位正确, 学生可以连续自垫3个以上,其中40%以上的学生 动作协调。
4. 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 最低表现水准 ,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 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表现程度一般采 用定量的指标或标准 , 一般包括 :(1) 完 成行为的时间限制 , 如 “1 分钟内 , 跑 完……米 ”;(2) 准确性 , 如篮球罚球 “ 百分之九十投中 ”;(3) 成功的特征 , 如引体向上一组 “ 至少完成 5 次 ……"
( 二 ) 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
1. 导向性 2. 层次性 3. 系统性 4. 灵活性 5.操作性 6.可测性
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 2.体育教学内容 3.学生条件 4.教学条件
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
1. 布鲁姆等人的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及其合作者们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1) 教育的原则 ;(2) 逻辑的原则 ;(3) 心理的原则;(4) 中立的原则。布鲁姆等人认为 , 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 领域 :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 2.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加涅认为 , 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 也就是对学习结果 的分类。他提出了五类 学习结果 :(1) 智力技能 ;(2) 认 知策 略;(3) 言语信息;(4) 动作技能 ;(5) 态度 。
国内体育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 吴志超等人的分类 在吴志超等人所著的《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一 书中 , 作者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 把体育教学目 标分为认知、技能技术和情感三个领域 , 并在主层次基 础上 , 分别分解出亚层次
2. 《课程标准》中的分类 在 2011年新编订的《课程标准》中 , 编订者将体育 教学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 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个学习领域 , 并将每一个学习领域 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 。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李 威 gztyliwei@
第一节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相对 于体育课程其他层次的目标而言,体育教学目 标则更加具体,它主要根据体育课程目标,针 对一个学期(学年)或单元或一次体育课的具 体教学所提出的要求。 体育教学目标又可以细分为学期(学年)体 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学时体育教 学目标三个层次。 体育课程目标的结构和层次见下图
3. 行为情境或条件 这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 或范围 , 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或条件下完成 指定的操作。对行为条件的表述 , 体育教学中常 用的有 : (1) 环境因素 , 包括对学习空间、学习地 点的限制 , 如 " 在沙坑里完成纵跳 "; (2) 作业条 件因素 , 包括对器材的高度和重量的规定 , 以及 允许或不允许使用 器材与辅助手段等 , 如 " 用 4 公斤的实心球向前、后抛 ", 或 " 在同学的保护 帮助下跳过山羊 ";(3) 提供信息或提示 , 如 " 借 助人体解剖图 , 说出…(4) 完成行为的情境 , 如 " 在课堂讨论时 , 叙述出…· ·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构建
1.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现代化 的要求 2.体育教学目标要突出体育教学价值 3.体育教学目标要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 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体育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个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应 包含四个要素 : 行为主体 (Au- dience ) 、 行 为 动 词 ( Behavior ) 、 情 境 或 条 件 (Condition ) 、表现程度 (De-gree ), 简称 ABCD 型式。
课堂作业: 水平三 快速跑 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快速跑、游戏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