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防治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防治

中陽梗陽煤業有限公司ZHONGYANGGENGYANGMEIYEYOUXIANGONGSI 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讲义职业危害与职业病定义: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特点:病因明确,其病因就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是人为的,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消除或控制,就可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是可以检测的,只有接触量超过一定限度,才能使人得职业病。

在接触同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中,常常有一定人数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大部分的职业病目前无特效药或治疗方法,早期发现,较易恢复,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职业危害的来源第一类: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它是引起职业病最为多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汞、砷、酚、有机农药等)和生产型粉尘(如砂尘、煤尘、石棉尘、金属粉尘、有机性粉尘等)。

物理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如高低温、高湿、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波、微波、激光等)。

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第二类: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等;劳动强度过大或作业的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适应;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长时间单调、重复动作;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

第三类:与生产技术设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生产厂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照明等);缺乏防尘、病毒、防暑降温等设备或设备不完善;其他的安全防护和个人防护用品不足或有缺陷等。

职业病防治的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除少数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粘膜和眼睛,引起灼伤、过敏外,大部分职业病危害因必须进入人体,才能对健康产生危害。

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入人体:从呼吸道进入:以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等状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都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进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循环,毒作用大,发生毒作用快,这也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如各种粉尘、CO、苯蒸气等。

从皮肤进入:许多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气态和液态)能通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人体,当患有皮肤病等原因造成皮肤损伤时,毒物更易通过受损皮肤进入。

毒物经皮肤途径进入人体往往容易被疏忽,并且通过皮肤进入的毒物不经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血循环,易损害健康。

因而,毒物经皮肤进入人体是发生职业中毒的重要原因,能经皮肤进入人体的毒物有苯胺、二甲基甲酰胺、有机磷等。

从消化道进入:在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不易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主要是由于发生意外或因不注意卫生毒物经污染的手、衣物、食品而食入,哺乳期妇女可经乳液把毒物传给婴儿引起中毒,如蓄电池厂的工人不注意个人卫生易造成铅中毒。

职业病的分类:我国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4月18日颁布《职业病目录》,将10类共115中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1、尘肺13种;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3、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6、职业性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9、职业性肿瘤8种;10、其它职业病5种。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职业病预防原则与基本措施:职业病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即:一级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卫生标准允许限度内。

二级预防,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对已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

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

落实三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有:1、实施劳动卫生监督,包括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以及事故性处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是其重要的内容。

2、降低有害因素浓(强)度。

常见的卫生技术措施有从工艺上改进、防止有害因素逸散,推广运用低毒,无毒的材料或技术,配置个人防护用品、通风防尘等。

3、职业性健康筛检。

已成为常规的措施有就业职业性体检,定期职业性体检和离退休职业性定检。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病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来源于固体物质的机构加工、物质蒸汽冷凝、物质的不完全燃烧等。

在我国分布较广,而且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较大的生产性粉尘主要有:矽尘、煤尘、石棉尘。

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

其中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

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浓度。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愈高,对人体危害愈大。

同一种粉尘,浓度愈高,对人体危害愈严重;另外粉尘对人体的危害还与其被粉碎的程度即分散度有关,粒径较小和颗粒愈多,分散度愈高,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愈长,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其危害也就愈大。

患尘肺病早期可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胸闷、咳嗽、咳痰,随上述症状加重并有气紧气喘、呼吸困难、晚期可并发肺气肿及肺心病。

在尘肺治疗上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外已将重点转移到尘肺的预防上,主要措施有配置除尘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岗位职工定期到防保机构检查。

预防尘肺的主要措施:尘肺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防尘。

防尘工作做好了,劳动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就会大幅度下降,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就基本上可以防止尘肺的发生。

防尘的主要措施可归纳为“宣、革、水、密、风、护、管、查”几个字,其意如下:1、宣,做好宣传教育,使防尘工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2、革,生产工艺技术革新,是消除尘肺的根本措施。

具体又包括改干式作业为湿式作业,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等。

3、湿,湿式作业。

4、密,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

5、风,利用通风达到除尘的目的。

6、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

7、管,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

8、查,对接尘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定期进行测定以及督促检查。

生产性噪声的危害与预防: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业性耳聋或职业性难听,属法定职业病之一。

一定强度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

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

使工作效率降低。

长时间接触超过85分贝以上噪声,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损害人体机能如心血管。

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

如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引发心血管疾病。

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

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

噪声对视力的损害。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

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因素,因而要预防其危害需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主要措施如下:1、改造声源、降低噪声。

通过技术革新,把发声物体改造为不发声或发小声的物体是根本措施。

2、对噪声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强度。

具体又可分为:把高噪声机器与低噪声机器分开布置;采用消声器或用消声、吸声、隔声材料阻隔声源。

3、加强个人防护。

最常用的方法是配戴耳塞、耳罩、防声帽。

4、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体检,筛选出对噪声敏感者或早期听力损伤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何保护听力:员工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如果不重视听力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则感到耳朵“蔽”,重则成为“聋子”。

那么,怎样保护听力呢?首先,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作为员工应主动配合体检工作。

根据检查的听力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其二,注意休息和加强营养。

下班后要睡好觉(特别是倒班工人),不要娱乐过度,这样有利于听力的恢复,同时在生活上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其三,在现场工作时要按规定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如耳罩、耳塞等。

另外如有耳部及相关疾患,应积极治疗。

总之,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听力。

公司职业安全管理基本制度: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公司员工的健康,对本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相关资料信息,及时准确的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申报。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明确各岗位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切实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三、实施对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病前期预防教育培训活动,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员工对职业病的预防措施,保证员工的人身健康安全。

四、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每年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对已形成职业病的员工,及时安排治疗及调岗,并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治疗。

五、建立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卫生设备、设施、工具以及劳动防护用品,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实施防治结合,有效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六、加强对职业病的预防管理,对有职业病的作业场所实施强制性的管理,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现场检测及评价。

配备监测控制系统设施、报警措施和人员监护。

对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及设备设施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设置警示标志标识和警示语。

七、建立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有毒有害作业,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和了解本岗位作业中所涉及到的原材料、设备仪器等相应的安全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明确本岗位必须具备的安全工作程序、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熟知必要的应急处理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