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练习

文学概论练习

练习:第五章文学接受(更新)一、填空1、文学作品的意义或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它和的关系。

当文学作品孤立存在时,其价值和功能此刻都处于潜在状态。

2、是激活并使文本意义得到衍生的具体手段。

3、文学创作是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4、文学接受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接受分为阅读和欣赏、、个体接受和群体接受等。

5、文学的接受过程分为、、、。

6、审美主体的的调整是审美格局调整的关键。

7、文学接受的审美体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8、审美判断是由感性直观直接升华为的思维活动。

9、文学欣赏是一种活动。

10、文学批评的阐释,就是要弄清作品的含义,用的手段来阐明作品中语言的和形象的意义。

11、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

12、姚斯称是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

13、会使读者对于那些与自己不具有“同构性”的内容和形式几乎“熟视无睹”或“不闻不问”。

14、是文学文本能被读者以的方式接受,并引发读者想象的根本原因。

15、从来说,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审美批评和非审美的批评。

二、选择1、文学文本潜在的意义逐渐地呈现出来。

必须通过()A、创作活动B、接受活动C、想象活动D、概括活动2、文学究竟能够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是通过下列活动实现的()A、创作活动B、想象活动C、接受活动D、典型化3、在阅读作品时,阅读主体与其构成“同构性”的作品一拍即合,并和作品产生共鸣,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

()A、期待视野B、召唤结构C、分析评价D、阅读经验4、作为一种框架结构,制约和规定接受者接受的因素是()A、艺术惯例B、想象C、理解D、意志5、读者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活跃于自己感受中的主要手段是()。

A、审美理解B、审美情感C、审美想象D、审美判断6、读者审美期待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A、灵感B、艺术触发C、创作动机D、阅读动机7、文学接受的第一个阶段是()A、审美感知B、审美体验C、审美判断D、审美移情8、下列不属于文学欣赏的接受心理机制有()A、体认B、想象C、语感D、叙述9、首先提出“召唤结构”这一概念的德国美学家是()A、伊瑟尔B、赫什C、康德D、谢林10、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活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A、个人的主观感受B、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判断活动C、个人的主观体验D、个人的主观想象11、在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中,创作要求文学接受必须有:()A、主动的特点B、体验的特点C、审美的特点D、移情的特点12、文学功能实现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A、作家的创作活动B、读者的概括活动C、批评家的批评活动D、读者的接受活动13、英美新批评认为,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解释属于()。

A、“意图谬见”B、“感受谬见”C、“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14、符合文学接受根本性质的需要是()A、精神需要B、物质需要C、求知需要D、审美需要15、相当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所说的“先在图式”的接受美学概念是()。

A、“召唤结构”B、“期待视野”C、“接受心理”D、“审美空白”16、阅读和欣赏是文学接受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中欣赏是()。

A.消极接受B.初级接受C.积极接受D.高级接受17、阅读还只停留在作品的表层,没有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没有把文学作品当作审美对象,这种阅读叫做()。

A、价值阅读B、品质阅读C、批评型阅读D、鉴赏型阅读18、在文学接受中,被看作是情感投射的过程,“同化”的过程、“移情”的过程的接受心理是()A、体认B、语感C、想象D、联想19、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是抱一种理解和欣赏的态度,而是使自己钻入到文学作品之中,作“个中人”,寻找作品中和自己相似的人物,将自我的情感移入到这样的人物身上。

这种阅读指的是()A、“体认式阅读”B、“想象式阅读”C、“联想式阅读”D、“移情式阅读”20、文学批评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从批评实施者的角度划分有()。

A、读者批评与作家批评B、读者批评与职业批评C、职业批评与业余批评D、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21、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体现在()A作家创作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B文学接受推动了文学创作,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了动机C文学接受有时会直接影响作家的具体创作D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22、期待视野包括()A文学的期待B生活的期待C文学观念的期待D价值的期待23、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A个体的审美趣味、理想、情感倾向 B 文学风尚C时代要求和审美趣味性D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积淀24、读者审美期待的形成与阅读动机有密切关系。

读者的阅读动机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A补偿性动机,通过阅读寻求个体情感的满足B求知动机,通过阅读寻求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C审美创造动机,通过阅读寻求作家的审美创造D检验性动机,通过阅读预测人物的命运25、文学的接受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A审美期待的设置B审美格局的调整C审美空白的填补D审美意象的生成与升华。

26、“移情式阅读”的意思是()A、阅读文学作品时不是抱理解和欣赏的态度B、阅读作品时将自我的感情移入到和自己相似的人物身上,并以这一人物自居。

C、移情式阅读也可以理解为“体认”中的“同化”D、鲁迅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

”这说的便是移情式阅读。

27、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A文学文本在结构上可分为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而非文学文本只有语言层和意蕴层B文学文本是虚构的,其中虽然有来自现实世界的成分,但其组合方式构成了人们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非文学文本则是现实的。

C文学文本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而非文学文本的语言则是一种解释性或说明性的。

D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而非文学文本的意义则是确定的。

28、文学批评的功能包括()A对作品的评价B对创作的规范C对读者的引导D对文学理论的突破、超越、丰富和发展。

29、“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新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以此来描述接受意义的理论家是()A伊塞尔B 姚斯C 艾勃拉姆斯D海德格尔30、文学欣赏关系的确立,要求()A鉴赏活动的主体具有期待视野B鉴赏活动的客体有召唤结构C有文学文本的审美表现D鉴赏主体的期待视野与鉴赏客体的召唤结构有相互对应关系。

三、判断√×1、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

()2、阅读式接受不容易深入到文学作品内部,因此它不可能充分实现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3、欣赏式的接受比一般的阅读式接受要进一步,它至少可以做到与作品息息相关,心领神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但也没有完全实现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4、阐释式的接受是在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解说,主要是用分析释义和评论的手段阐明作品中语言的含义,进而弄清作品的整体含义。

()5、批评式的文学接受较之阐释更进一步,它除了解说,更要评价,要对作品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评价和判断。

()6、文学欣赏活动与作者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7、文学欣赏活动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经验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

()8、文学接受是主观的,也是存在着差异性的。

()9、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和超越,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够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自由、愿望、需要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

()10、“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文学接受的一致性。

()11、欣赏对象具有“召唤结构”,欣赏主体则有“期待视野”,但二者并不一定必然形成审美欣赏关系。

()12、文学批评的阐释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活动,相似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13、从文学批评的取向来说,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审美批评和非审美批评,前者强调文学作品的美,后者关注文学与社会人生,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关系,强调文学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意义。

()14、文学批评的尺度是一个变数,具有历史的相对性。

()15、当读者具备了某种期待视野,作为鉴赏对象的文学文本也具备了某种召唤结构的时候,就能够形成审美的欣赏关系。

()16、召唤结构既包含着不确定性,也包含着一定的确定性,二者的交织决定了读者的接受活动既是选择的和自由的,又是非随意的。

()17、期待视野是文学文本能被读者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并引发读者想象的根本原因。

()18、语感、体认、想象都属于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心理活动()19、接受者从他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出发,去领悟、理解、解释作品,接受那些与其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同一性的作品,而排斥或至少不喜欢那些与他的审美心理结构不能构成同构关系的作品,这就是接受中的“同化”。

()20、文学接受中读者想方设法改变自己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补充和更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使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能够适应作品,从而让自己能够读懂那些自己一时读不懂的作品,这是文学接受中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

()四、简答1、期待视野会对文学接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文学欣赏与再创造是什么关系?3、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是什么关系?4、什么是“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理论说明了什么问题?5、简述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

6、文学批评的意义7、简述文学批评的阐释与评价。

五、辨析与理解1、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其说明了文学欣赏的什么特点?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阐释”的理解。

六、论述1、论述接受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

2、结合自己的欣赏实践,说明什么是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并论述“再创造”在欣赏赏活动中的作用。

4、论述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得以实现的原因。

5、谈谈群体接受对你的影响。

一、填空1、作为一种创作性的审美活动,文学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的。

2、文学经典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并不完全是指后人对经典的自觉学习,更普遍的现象是经典以的方式,在无形之中影响甚至决定着后人的创作。

3、经典往往会成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的法则或标准,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为后人从事文学创作的。

4、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景,也不属于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

5、原型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是人类的表现。

6、灵感虽然带有偶发性,却是的结果。

7、艺术构思不是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梳理和修饰,也不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复制和延伸,它是对现实经验的。

8、人生活于其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有序的,不可逆转的,但文学的叙事却常常要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时空顺序,按照的需要重新安排时间和空间。

9、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的标志10、母题以它的构成显示了文化传统向_ __的转化、浸渗和凝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