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CT检查及3D 重建
能够更加直观的观 察其三维解剖结构 及全面分析跟骨骨 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 现骨质移位、分离、 凹陷性骨折的严重 程度及关节内是否 有碎骨片存在能做 出更准确的判断。 为医师治疗方案的 选择提供准确的参 考。
骨折机制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
由于垂直应力经过 距骨作用于跟骨后, 由于跟骨和距骨的 轴线不同,先造成 一个平行距骨后上 缘的跟骨剪力骨折。 骨折线从跟骨后内 向前外,该骨折线 又称初级骨折线。 它经过跟骨后关节 面,将跟骨分为两 部分:1.跟骨后外 侧部分,即跟骨结 节骨折块2.跟骨内 侧部分,即截距突 骨折块。
承受压力和张力 和压力方向排列 为固定的两组, 即压力骨小梁和 张力骨小梁。两 组骨小梁之间形 成一骨质疏松的 区域,在侧位X片 上呈三角型,称 为跟骨中央三角。
临床表现
①疼痛:压疼或叩击疼,与骨折出血量有关 ②足跟部肿胀,张力性水疱形成 ③骨擦感;
④患足畸形:内外翻畸形,足弓塌陷,足跟增宽, 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活动受限,足跟不能着地
6.跟骨后表面:后表面呈卵圆形,其下方2/3部分
是跟腱止点。其中比目鱼肌纤维止于内侧,腓肠 肌纤维止于外侧。跟腱止点上方,跟骨后上缘与 跟腱之间是跟骨后滑囊。 7.软组织结构:跟骨内侧面覆盖着致密的筋膜脂 肪层、足拇趾收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浅筋膜与 支持带覆盖跟腱内缘与胫后肌之间的间隙,组成 踝管的顶部,其前方为胫骨与内踝,踝管底为跟 骨内侧壁。胫后神经跟骨支分出2条分支支配足与 足跟内侧的感觉,跟骨内侧入路时容易损伤。神 经血管束后方是屈足拇趾长肌腱,前方是屈趾长 肌腱,最前方是胫后肌腱。三角韧带位于肌腱神 经血管束深层。跟骨外侧有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 腱后方,体标标志位于外踝尖上10cm跟腱外缘, 它在第五跖骨基底处分为2个终末支。
1.跟骨上表面:上表面可以分为前中后三部
分。后部是关节面外部分,与中部交界处 是跟骨最高点。中部是宽大的距下后关节 面,承载距骨体。前部是凹陷的前、中关 节面,中关节面位于截距突上,前关节面 位于跟骨前突上。前、中关节面可以相互 独立或融合一体。跟骨前距,中距,后距 三个关节面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 跟关节面组成距下关节。中距与后距关节 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由于应力作用,跟骨结
节骨折块向外侧和近侧 移位,而截距突骨折块 由于坚强韧带附着保持 原位。 应力继续作用,可造成 其他骨折,产生次级骨 折线。典型骨折有两种 类型:1.骨折线向后方 走行,由跟骨结节后缘 穿出,形成舌型骨折2. 骨折线向后上方走行, 由跟骨结节上缘穿出, 则可造成关节压缩骨折。
2.跟骨下表面:下表面呈三角形,尖在前,
基底在后,向背侧成30°斜向走行。其后 缘是跟骨结节,分为较大的内侧突和较小 的外侧突。跟骨下方是一层特化的间室状 脂肪结缔组织,能够缓冲行走时的冲击力。 3.跟骨外表面:外表面较为平滑,有两个骨 性突起,其上有腓骨支持带附着,并构成 腓骨长短肌腱滑膜鞘。两者之间形成腓骨 肌腱沟容纳腓骨肌腱。在骨突后方有跟腓 韧带附着。在粉碎性骨折时,这些肌腱和 韧带常常会移位而造成撞击。(腓骨肌腱 撞击综合征)
跟骨骨折后可出现:



1.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 2.跟骨宽度增加 3.距下关节面破坏 4.外侧壁突起 5.跟骨结节内翻 因此,如想恢复跟骨功能,应首先恢复距下 关节面完整和跟骨外形。
临床分型
跟骨骨折有20 余种临床分
类方法,主要依据X 线片和 CT 表现。
损伤分类
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面
4. 跟骨前表面:即跟骰关节,其上方为跟骨
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 舟骨。 5.跟骨内表面:内表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其 上有一较大突起,称截距突,其上方是跟骨 中关节面,其下是宽大的足拇趾长肌腱沟。 截距突体表位置位于内踝尖下方大约2.5cm处。 在截距突上附着有三角韧带的距跟束,跟舟 韧带的上内束和足底方肌,构成了跗骨的内 侧壁。
8.跟骨的血液供应:跟骨血供较为丰富,
10%来自跗骨窦动脉,45%来自跟骨内侧 动脉,45%来自跟骨外侧动脉。跗骨窦动 脉来自胫前动脉的跗外侧支和外踝支。跟 骨内侧动脉来自胫后动脉或足底外侧动脉, 从截距突下方穿入跟骨内。跟骨外侧动脉 多来自胫后动脉的跟骨外侧支,偶尔来自 腓骨动脉。
9 跟骨骨小梁按所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Essex-Lopresti分 型 Ⅰ型。
骨折未累及距下关 节, 包括跟骨结节骨 折和累及跟骰关节的 骨折。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Essex-Lopresti 分型 Ⅱ型 Ⅰ度 舌型骨折
后行至跟腱止点的远 侧,舌形骨片括跟 骨体上面和后关节面 的外侧部 舌型骨折,暴力 通过距下关节, 产生 原始骨折线。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Essex-Lopresti分型
于1952 年提出,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分型。
基于 X线片表现,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
分为两型: 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 Ⅱ类累及距下关节。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 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分型基础:
在距骨下关节面的 最宽处 ,距骨被两条线 分为相等的三个柱。这 两条线与位于后关节面 内侧缘内侧的第三条线 把后平面分成潜在的三 块:内侧、中央与外侧块。 这三块与载距突包含了 四块潜在的关节骨块。
Sanders 分型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Essex-Lopresti分型 Ⅱ型。
骨折累及距下关节, 其 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 节后半部或内侧部。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
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 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 折。 这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 分为Ⅰ~Ⅲ度。
特点:骨折多发生于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事
故(高能量损伤),男性青壮年多见,伤后 足部在数小时内迅速肿胀,皮肤可出现水 疱或血疱(张力性水疱)。如疼痛剧烈, 足部感觉障碍,被动伸趾引起剧烈疼痛时, 应注意足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亦应注意 全身其他合并损伤,如脊柱脊髓损伤。
X线检查
足部前后位:可见骨折是否波及跟骰关节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继发性骨折线水平向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Essex-Lopresti分型 Ⅱ型。
骨折累及距下关节, 其 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 节后半部或内侧部。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
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 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 折。前者骨折线向后方走 行,由跟骨结节后缘穿出; 后者骨折线向后上方走行, 由跟骨结节上缘穿出。
跟骨侧位:可显示跟骨结节角(bolher角)和
交叉角(Gissance角)变化,跟骨高度降低。 跟骨轴位:跟骨宽度变化及跟骨内外翻。
Bolher角与Gissance角
Bolh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正常为25°--
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 节和前结节最高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Gissance角(跟骨交叉角):正常为120°-145°,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 与后关节面线的夹角。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又可将
Sanders 分型
依据冠状位和轴位CT 表现,在冠状面上选择
距骨后跟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有两条线 将其分为相等的三部位,分别由A.B.C代表等 分点,跟骨骨折后在后距关节面上的骨折线 以其相应的A.B.C点分别代表骨折线位置。这 样,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块,三部分关节面 骨折块和二部分截距突骨折块。这种分类主 要反映了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对治疗 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分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 一:关节外骨折(按解剖部位分型): 1.跟骨结节骨折 2.跟骨前结节骨折 3.截距突骨折 4.跟骨体骨折 二:关节内骨折
关节内骨折常见分类方法
Essex-Lopresti 分类:(根据x
线平片分类)把骨折分为舌形骨 折和关节压缩骨折。 Sanders 分类:(根据ct冠状面 分类)
跟骨骨折
谢岗医院外二科 郑继川
跟骨骨折(calcaneus fractures)的特点: ① 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为关节内骨 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 ② 预后差; 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
预后较差,常遗留持续疼痛和步态异常,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Ⅰ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无论后关节面
骨折线有多少; Ⅱ型: 二部分骨折,根据骨折位置在A.B.C, 又分ⅡA 、ⅡB 和ⅡC; Ⅲ型:三部分骨折,同样,根据骨折位置在 A.B.C, 又分为ⅢAB 、ⅢBC 及ⅢAC 3 个亚 型。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折。 Ⅳ型:骨折含有所有骨折线, ⅣABC.或多于 四部分的粉碎性骨折。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侧位X-Ray片
Gissane's角:正常范围
125°~145°,跟距关节内骨 折常造成此角增大或缩小。 Bohler‘s角:正常范围 27°~40°,此角缩小表明承 重面及后关节面有压缩、下陷。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