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跟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跟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跟骨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跟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跟骨骨折calcaneus fracture
凡发生于跟骨的骨折均称为跟骨骨折。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有明确的足跟部外伤史,特别是高处坠落史。

3.1.2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是足跟部疼痛、活动受限。

查体可见局部肿胀,压痛,皮下瘀斑,足弓变浅或消失,足跟增宽,呈外翻畸形。

合并脊柱骨折时则有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

合并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可出现足部剧烈疼痛,皮肤感觉障碍和张力异常增高等表现[1,2]。

3.1.3影像检查
X线片检查:应拍摄跟骨前后位片、侧位片和轴位片,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类型、关节面塌陷情况以及测量Böhler角(25~40°)、Gissane角(平均120~145°)和跟骨的高度、宽度、外翻的角度等。

对合并伤患者还应拍摄相应部位的X线片[3]。

CT检查:应包括横轴面及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的部位、移位和塌陷程度,特别是后关节面骨折情况。

CT图像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4]。

3.2分型
临床常用的分型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X线片检查的Essex-Lopresti分型法,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又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亚型[5]。

二是基于CT检查的Sanders分型法,它根据冠状位和轴位CT图像中后关节面骨折的情况,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划分为四大类型和不同的亚型:
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无论后关节面骨折线有多少;
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移位≥2mm,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ⅡA、ⅡB和ⅡC;
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为三部分移位骨折,又分为ⅢA、ⅢB及Ⅲ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凹陷骨折线;
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和CT检查结果可做出明确诊断。

成人跟骨骨折诊断明确,但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等相鉴别。

4辨证
本辨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8]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

跟骨骨折的辨证论治规律以三期辨证为主,气滞血瘀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亏虚证、肝
肾亏虚是基本证型,在此基础上可加用其他多种辨证方法,以反映本病的复杂情况。

4.1早期
伤后1-2周,肌肉、筋脉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其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部肿胀疼痛。

主症:局部疼痛明显,压痛,肿胀,瘀斑等。

次症: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脉浮数或脉浮紧。

4.2中期
伤后3-6周,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

主症:骨折处疼痛减轻,肿消未尽等。

次症: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

4.3后期
受伤7周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定,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气血亏损,体质虚弱。

主症:骨折后期可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腰膝酸痛,肢体萎软等。

次症: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

5、治疗
5.1治疗原则
跟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准确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和关节面之间的解剖关系,恢复Gissane角和Böhler角,矫正足的负重力线,消除内外翻畸形。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固定方法要可靠稳定,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9],应遵循骨折的三期辩证及练功原则。

5.2非手术治疗
5.2.1适应证
对未累及距骨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无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或有手术禁忌症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5.2.2方法
5.2.2.1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推荐级别:D)
对部分关节外骨折,年迈不能行走或截瘫患者,关节重建无必要或无意义,有手术禁忌症者如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对跟骨骨折不做复位,给予冰敷并抬高患肢,夹板或小腿管型石膏外固定4-6周。

但应注意跟骨足弓塑形。

5.2.2.2.闭合整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推荐级别:D)
对骨折线不通过关节面的跟骨体骨折,可在适当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方法如下:屈膝90°,一助手固定患者小腿,术者两手交叉于足底,手掌紧扣跟骨两侧,矫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和跟骨体的增宽,同时尽量向下牵引以恢复正常的Böhler角。

复位后应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时间为4-6周。

对鸟嘴状撕脱骨折,若手法复位失败,应尽快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16]。

5.3手术治疗
5.3.1 适应证
对明显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明显压缩和增宽的的跟骨关节外骨折,应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应行X线、CT扫描检查,评价全身及局部软组织损伤情况,决定手术时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5.3.2手术方法
5.3.2.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推荐级别:A)[17-22]
对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软组织条件好的患者,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入路为外侧L形入路。

内固定物包括钢板、螺钉、钢针等。

术中注意保护软组织,术后放置引流和加压包扎。

5.3.2.2撬拨复位经皮螺钉或钢针固定术(推荐级别:B)[23-28]
对舌形骨折,SandersⅡ型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经皮撬拨复位技术。

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对线。

5.3.2.3距下关节融合术(推荐级别:D)[29-31]
针对Sanders IV型严重粉碎的跟骨骨折,可以采用距下关节融合术。

Sanders IV型严重粉碎的骨折跟骨形态重建、关节复位困难,最终形成距下和跗中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远期疗效差,因此可以考虑进行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

融合时应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恢复正常足弓。

5.4药物治疗
5.4.1中药内治
5.4.1.1早期:骨折早期瘀血不去而新血不生,皮肉筋骨失去正常濡养,修复之机受到影响,治疗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以“消”法或“下”法为主。

具体有行气活血法和攻下逐瘀法等。

5.4.1.1.1行气活血法(推荐级别:B)
主方:桃仁四物汤(《医垒元戎》)加减。

方药:桃仁、川芎、当归、赤芍、生地黄、红花、牡丹皮、制香附、延胡索等。

[29]
5.4.1.1.2 攻下逐瘀法(推荐级别:D)
主方:桃核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方药: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等。

5.4.1.2中期:伤损诸症经过早期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断骨虽连而未坚,其治疗以“和”法为主,具体分为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

5.4.1.2.1和营止痛法(推荐级别:D)
主方: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加减
方药:赤芍、当归、川芎、苏木、陈皮、乳香、桃仁、川续断、乌药、没药、木通、甘草等。

5.4.1.2.2接骨续筋法(推荐级别:D)
主方:续骨活血汤(《中医伤科学讲义》)加减。

方药:当归、赤芍、白芍、生地黄、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积雪草、乳香、没药等。

5.4.1.3后期:损伤日久,正气必虚,故后期宜采用“补”法,可分为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此外,由于损伤日久,瘀血凝结,筋肌粘连挛缩,复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者颇为多见,故后期除补养法外,舒筋活络法、温经通络也较为常用。

5.4.1.3.1补气养血法(推荐级别:D)
主方:八珍汤(《丹溪心法》)加减。

方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5.4.1.3.2补益肝肾法(推荐级别:D)
主方: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加减
方药:白芍、当归、川芎、川断、红花、生地黄、牛膝、牡丹皮、杜仲等。

5.4.1.3.3补养脾胃法(推荐级别:D)
主方: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5.4.1.3.4舒筋活络法(推荐级别:D)
主方:舒筋汤(《医略六书》)加减。

方药:白芍、熟地黄、菊花、牡丹皮、牛膝、秦艽、白术、枸杞、玉竹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