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凉皮的分类陕西凉皮的分类陕西凉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这里,仅举出几种。
秦镇米皮秦镇米皮因出自户县秦渡镇而得名。
秦渡镇,是陕西关中著名的历史名镇。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此镇又被称为“周丰宫”,镇北五里处有“周文王灵台”。
公元401 年,后秦皇帝姚兴从西域迎来天竺高僧鸠摩罗什到户县草堂寺译经,在附近的沣河段设渡口,并于渡口处设置秦渡镇,随后逐渐成为交通及商业重镇,至今已1600多年。
秦镇米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户县米皮。
制作时把大米粉调节为糊状,平铺在多层竹蒸笼内,旺火蒸熟。
吃是,用近一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料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位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全呈红色,辣里香。
秦镇米皮用产于秦岭北麓、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做秦镇米皮先要泡米,把大米洗净,泡入水中,大约泡一个晚上,然后将泡过的大米再加两倍的水和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浆,现在已不再用石磨,改为打浆机打浆。
浆打成后,要测一下浓度,方法很简单,用木勺舀一勺打好的浆,提起来慢慢倒下,浆汁呈线状又不会断就可以了。
秦镇米皮用蒸的方法,一口大锅,很大的蒸笼,很多层笼屉,铺上细密的白蒸布,把米浆匀匀地倒在蒸布上,一层一层地架上去,一次可架十多层笼屉,一般蒸五分钟就熟了。
切秦镇米皮的方法很独特,具有观赏性,砧板上先要铺一块白布,将米皮铺在白布上,用大铡刀密密地切过去,看上去只见铡刀把在师傅手中上下起落,铡刀另一头在砧板上轻轻移动,这套动作叫作“凤点头”。
秦镇米皮的辅料主要是黄豆芽和小芹菜。
调料也比较少,盐、醋、味精、辣椒油,不放蒜,不放酱油。
其中的辣椒油则是特制的,可以说,秦镇米皮最具特色的就是这辣椒油。
辣椒要选上等的秦椒,凉成干辣角,连辣椒籽一起碾成辣椒面,放入精制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佐料,用文火直熬到香味飘逸,红中透亮。
这一招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可以说,秦镇的米皮师傅把熬辣椒油视作一种绝技,也是一种秘技。
一般人想学到手还真得下点功夫不行。
调米皮时讲究盐要重、醋要轻,也就是说多盐少醋,一般调时先往碗里放约四分之三的米皮,加入盐、醋、味精,然后用其余的四分之一米皮,在辣椒油碗里蘸一下,让米皮挂上辣油,若吃辣椒重的人,可以多蘸几下。
调好的米皮根根都是红红的,吃完后碗底不剩一点儿汤汁。
现在有的人吃秦镇米皮时,让师傅多放醋,其实,醋一多就失去了秦镇米皮真正的味道了。
汉中凉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
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
制作时,将磨好的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
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位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汉中位于陕西秦岭南麓,历来盛产大米,世称“鱼米之乡”,物产富饶,生活习俗类似四川。
汉中凉皮同样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口感较软,其辣椒油没有秦镇凉皮的香气浓烈,但却柔和细腻,别有风味。
西安街头常有一对对小夫妻,逛街吃凉皮时必是“一国两制”,先生选秦镇凉皮,女士则选汉中凉皮,颇具情趣。
岐山擀面皮岐山传统风味小吃。
此小吃又称岐山御京粉、岐山面筋皮子。
创始于清代康熙年间。
那时,岐山县北郭乡八亩沟村王同江在北京皇帝御膳房里当司厨,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首创出这种面食,由于在京城仅作为御膳,故名。
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归乡,在八亩沟收徒传艺,开设店铺,经营御京粉。
从此,宫廷食品传入市肆民间。
八亩沟村自王同江以来,历代相传,为岐山御京粉加工经营盛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御京粉的流传范围愈来愈广,遍及于西府宝鸡、凤翔、扶风、眉县城乡。
但以质量和特色而论,仍以八亩沟村的为最佳。
制法:将上白面粉用清水约和成面团,盘软揉光,放入大瓷盆内,倒入清水,用两手将面团托起,用手指与手掌揉洗5分钟,再加清水揉洗。
如此反复,加水揉洗10多次,直洗到没有淀粉成为面筋块时为止。
然后将面筋块用清水冲净,放案板上回饧半小时。
淀粉水过滤,沉淀约3至4小时后,撇去清水及杂质,只留淀粉浆。
将铁锅放小火上烧热,先在锅底刷一层菜籽油,再用大瓢舀淀粉浆倒入锅内,立即用一块长方形小木板不断搅动,使淀粉浆凝结成面块。
然后用特制的“木泥子”不断推动盘压,使粉浆受火均匀,直至面块约八成熟、有韧性时即可。
把制好的面块在抹上菜籽油的板上,趁热稍揉搓,盘光,摆放在木板的一端,用湿布盖上,保持温度。
从发热的面块中,揪取面剂,用力揉搓成长条,用手拍压成面片,抹上一层菜籽油,然后用擀面杖,在面片中间一压,就势两臂用力均匀地向前推擀至边缘,再向后回擀,一次擀成厚约0.33厘米的薄面皮,再抹上一层菜籽油,用刀将四周边缘切去,成为33厘米见方的面片。
上笼用旺火蒸约40分钟,取出,待凉后,一张一张分开,切成韭菜叶形的条,即成面皮。
食时根据食者的口味轻重及爱好,分别调入精盐、香醋及调料辣椒油,搅拌均匀,盛入碗内即成。
营养特点:白(色泽乳白)、薄(薄而匀称)、光(光滑透亮)、软(松绵柔嫩)、筋(筋韧耐嚼)、辣(辣香适口)。
富含碳水化合物及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质,有养心和气、补胃之功效。
面筋凉皮面筋凉皮主要出自关中一带,西安城里的人家也多有自做者。
首先是洗面筋,先和好面,醒上一段时间,大约有半个小时就差不多了,然后将面团放在水里洗,洗面筋时要轻拍面团,切不可去搓揉,当面团洗到再无淀粉流出时,就算洗好了。
洗好的面筋可以在笼上蒸,也可以在锅里煮,蒸煮之前可以往面筋里加少许小苏打粉,使面筋虚一些,比较好吃,蒸煮熟后放在一边待用。
洗好的淀粉水要静置一段时间,也有人将淀粉水放上一夜的,是为了让其沉淀的更充分。
淀粉水沉淀好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剩下的就是已经凝结的淀粉浆,这时再给里面加水,搅拌成稀稠适度的面糊,就可以开始蒸制凉皮了。
水烧开后,把面糊倒入皮子罗内,将罗转圈摇晃,使面糊均匀的平铺在罗里,然后放入开水锅里,也有的人锅里架一箅子,把罗放在箅子上蒸,大约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出锅了。
吃的时候,将面皮按自己的嗜好切成可宽可细的条,再把待用的熟面筋也撕(或切)成条状,在碗里放入面皮和面筋,加上辅料和调料,一碗凉皮就成了。
面筋凉皮的辅料没有太多的讲究,凡是应时的蔬菜都能用,如黄瓜丝、青菜丝、芹菜丝、绿豆芽等都可以。
调料除了盐、醋、酱油、味精、蒜泥、辣椒油外,最有特点的是专门熬制的调料水,这种调料水根据各人喜好不同而不同,主要用草果、茴香、丁香等调味品熬成。
调凉皮时放多少调料完全依照各人的口味来定。
调好的凉皮皮子白里透亮、面筋因为吸附酱油而泛黄、黄瓜丝现着绿、辣椒油敞着红,好吃又好看。
再配着绿豆稀饭,加几样现拌的凉菜,是很不错的消暑食品呢。
宝鸡扶风烙面皮扶风烙面皮也分两种,一种烙好了蒸,另一种蒸好了再烙,相比较蒸好了再烙的吃起来更筋道,烙面皮外焦里嫩,晶莹剔透,有“韧、筋、干、有嚼头、水分少”的风味特点。
做法如下:第一步:和面1 面粉加温水搅拌均匀成雪花状.(最好用手来拌,比较均匀)2 再加适量水,用筷子搅拌均匀.(现在看起来很湿很粘的样子)3 再揉成团,(现在感觉很粘手,盆子边缘也是,这时不要加面粉,要不然和的面干湿不均匀)4 再揉一会就自然会吸收了全部水份,面光,盆光,手光.面和好了,加盖或覆保鲜膜醒30分钟.第二步:洗面1 给放面的盆中加凉水.2 在水中揉,直至将面中的淀粉全洗出来,另准备一大盆,将洗出来的面粉水倒入大盆.3 洗到这样的程度(水基本清),再洗两遍,将最后洗的水倒掉,不要.4 洗好的面筋,放入凉水中浸泡着,.5 洗出来面粉水,放到一个不碍事的地方,不要动,让其沉淀至少五到六个小时.6 沉淀好之后,慢慢倒掉上面的清水(倒时不要挪动盆子,在下面接个盆子就好),剩下的部分就可以用来做面皮了.第三步:做面皮1 平底锅烧热,刷一点点油,倒一勺面粉水,转匀(像煎饼一样的做法),等它起泡,边缘稍卷起,出锅.2 看,很薄吧,但只是半成品.重复上面的动作,烙完所有的面粉水(我还留了一些,做别的用)3 重叠起来放好,再放蒸锅大火蒸10分钟,就OK 了.第四步:开吃拌些黄瓜丝,绿豆芽,放调料水,盐水,辣椒油,醋(喜欢吃蒜的可以再放些用油泼过的蒜泥进去)。
扶风面皮独具魅力,深受当地人喜爱。
绿的青菜,白的面皮,红的辣油,看一看,色香味全,勾人馋虫;闻一闻,浓郁清爽,味美可口;吃一吃,又辣又香,满口生津,大人小孩个个吃得头上冒汗,嘴唇上沾满了油辣子,心里却美滋滋的,脸上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汉中魔芋凉皮“魔芋凉皮”其实是用宽魔芋粉皮代替凉皮,并按照凉皮的做法制作,味道口感很相似。
但魔芋的热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饱腹感强,还能帮助肠道排毒,比起传统的凉皮更健康。
市面上有现成的魔芋宽粉,将其与面筋过沸水汆烫一两分钟,取出过凉水,沥干水分备用;然后把面筋切小块,黄瓜等配菜擦丝,依据口味把油泼辣子、蒜蓉、醋、盐、高汤等与处理好的配菜、魔芋宽粉放在一个较大的容器里拌匀即可。
汉中热凉皮凉皮不应该是凉的吗?那是传自于关中地区的做法。
在汉中地区,流行着一种独具特色的“热凉皮”,连胃口不能吃凉的食客都大呼“找到了福音”。
热凉皮的特点是人再多也得现蒸现卖。
把事先打好的米浆倒入大笼屉内,旺火蒸四五分钟即熟,趁热切成约三指宽的条,加入配菜和调料汁即可。
上桌时只见滑白的凉皮和诱人的辣油色泽,据说好的辣油,辣椒是在热锅上焙过并手工压碎的,甚能奇香满屋。
食客只需要将碗中的食物拌匀就可以开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