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宋之问《渡汉江》赏析分析解析
宋之问《渡汉江》赏析分析解析
典型性:乱花渐欲迷人眼
题材内容的典型性
这首诗从一个新的侧面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典型感受。 在中国文学史上,反映游子思乡内容的诗数量相当多, 这是植根于我们民族心理中浓厚的乡土观念。中国长期处 在以家族为中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之中,这是一 种封闭的社会,经济的交流和人的交往都很不发达,人们 长期生活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乡村之中,很多人从出生到 老死没有离开过白己的乡村一步,这种生活环境便培养了 人们浓厚的乡土观念。
诗人并不是孤立地表现情怯这一心
理状态,而是先描写这一心理状态 产生的缘由:“岭外音书断,经冬 复立春”前一句写地点,说明离家 之远,后一句写时间,说明与家乡 断绝联系之久。远离家乡已经够使 人犯上思乡病,加上长期音书断绝, 就更令人牵肠挂肚,提心吊胆了。
总之,这两句诗表面看来只是淡淡 地交代一下诗人远离家乡又长期没 有音讯这个背景,实际上已经暗含 了思切与情怯这样两重情感:远离 家乡,思乡已切,音讯断绝,思乡 更切;另一方面,远离家乡,已足 够引起对家乡近况的猜测,而又音 讯断绝,吉凶未卜,更加强恐惧不 安的情绪。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家庭宗法制的基础上,社会 伦理关系只是家庭伦理关系的延伸(例如君臣关系就是父 子关系的延伸),因此,家庭的观念是人们伦理观念的中 心。民族心理中这种浓厚的乡土和家庭的观念,便形成了 一般中国人对自己的家庭和乡村的深厚感情,从客观上看, 中国历史上战乱的时期特别长,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经常破坏人们正常稳定的家庭生活,加上人们生活困苦, 经常被迫背乡离井,出外谋生,这就使相当多的普通人都 具有游子思乡的心理经验,而官吏的被贬流放,兵士的远 征戍边,文人墨客的浪迹江湖,市井商人的行旅辗
深刻性: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渡汉江》的短短四句诗中, 每一句都笼罩着命运的悲剧感。
岭外音书断
“岭外音书断”这是一种被疏离、而且被 彻底隔绝的处境,诗人被残酷的现实抛却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把他与生他养他的故 乡,把他与骨肉相连、利益伙关的家人疏 离春”,这种被疏离 隔绝的处境年复一年,似乎未 有尽头,其苦不堪言更是可以 想见的了。
这四句诗是诗人悲剧情感的四个阶梯,层层递 进,痛苦越来越深。
前两句是追述旧有的命运悲剧,后两句是预示 未来的命运悲剧。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处在两种命 运悲剧的交接处,旧的是被疏离隔绝的痛苦,新的 是对未知的凶祸的担忧,送走了旧的痛苦,又迎来 了新的担忧,命运的悲剧并没有终止,而只是内容 的变换而已。
诗人因为盼望得到家乡亲人的消息,就发生关于家乡亲人的 吉凶祸福的各种猜测,所以跟着就对可能出现的凶祸情境产生担 忧畏惧。而盼望与担忧相伴生的现象不仅在久别还乡的人身上会 发生,而且在其他情景中也会出现。例如初恋男女的约会,又如 初次参加演讲比赛的人。
因此,人类情感的多重复杂性是普遍的心理现象。 《渡汉江》所反映的由思切引起情怯的心理状态正揭示了人类心 理的多重复杂性的普遍规律,因此具有更高的典型性,能够唤起 读者对盼望与担忧相伴生的两重情感的类似经验的回忆和联想。
那一抹动人的乡愁
——宋之问《渡汉江》赏析
12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姜 凯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无所感则不能诗, 有所感而不能微妙则亦不能诗。
——【清初】王闿运
一个人久别还乡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 感受,这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反映,《诗 经》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战士久别回乡的 歌唱,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欢乐与悲伤杂揉 的情感状态。还有唐代的名诗“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 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也是写久别回 乡的感受的,在喜剧的情境背后深藏着十 分浓重的人世的辛酸味。这类诗肯定不少, 我们不一一列举,但已经说明久别还乡的 感觉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宋之问《渡汉江》的内容十分 单纯,就是表现作者久别还乡时的 内心感受。但是它的妙处就在于它 生动、准确地展示了由思切而引起 的情怯这一心理状态。
仅有这样的分析还是不够的, 这首绝句的生命力还在于诗歌 情感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深刻 性。
真实性:一寸相思一寸灰
人们在读这首诗时,往往只记住后两句,因为它符合人们 的心理经验,而前两句则常常被忘记,因为表面看来,后 两句所表现的心理经验似乎很完整,而前两句似乎是多余 的。由于读者的审美注意具有选择性,特征鲜明强烈的地 方吸引住读者的审美注意,而对其他部分的感知就相对被 抑制了。但是作为审美整体来看,前两句却是不可缺少的, 它为后两句所表现的心理经验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它类似 于逻辑学中推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结论就不能成立。 同样的道理,没有提供心理经验的背景,这种心理经验就 不可理解。
转……等等,这些都使游子思乡的情绪得以普遍漫延。
思绪情感的典型性
《渡汉江》反映的虽然是诗人被贬岭南逃回家乡时急切不安 的特殊感受,但它蕴含的长期离乡的辛酸处境和思念家乡 的痛苦感情,却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它以“近乡情更怯” 的瞬间感受概括了一般中国人对自己家乡和亲人的深厚感 情,从而成为游子思乡的象征。此外,《渡汉江》还具有 更高的典型性,那就是它反映了人的情感的多重复杂性。 动物也有情绪,但人的感情却复杂得多,它除了与人的认 识,与人的复杂观念相联系外,而且本身表现出多重的复 杂性。例如,盼望和担忧,喜爱和妒嫉,羞愧和愤怒,等 等,都是相伴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感相伴生的现象 在很多场合中都可能发生。《渡汉江》就揭示了盼望与担 忧相伴生的现象。
近乡情更怯
“近乡情更怯”,现在虽然挣脱了被彻底 疏离隔绝的命运,将要回到日思夜梦的故 乡,与家人团聚了,幸福似乎就要来临, 但时局的动荡不安,他的心头又浮上了凶 祸的预感,他所期望的目标——也许只是 一个幸福的泡影,等待他的可能是一个更 加恐怖的命运。
不敢问来人
“不敢问来人”,连熟悉的家 乡人也成了他恐惧的对象,害 伯他们带来凶讯,那种苦是多 么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