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病人的护理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维持有效呼吸功能
病房环境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 半卧位 协助病人翻身、扣背咳嗽,指导 做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疼痛与不适的护理
体位、放松技巧、胸带固定、调整引 流管位置、保护切口、应用止痛剂。
预防感染
监测体温、无菌操作、引流通畅、有 效咳嗽排痰、应用抗菌素。
体征:
可见患侧胸壁的伤 道,颈静脉怒张,呼吸 时可闻及气体进出胸腔 伤口发出吸吮样声音; 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 伤侧胸部叩诊鼓音,听 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二、开放性气胸
治疗要点
紧急封闭伤口 排气减压 清创 开胸探查 防治并发症
三、张力性气胸
概念 又称高压性气胸
(high pressure pneumothorax) 常见于较大肺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深
第一节 气 胸
分类 闭合性气胸
开放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
气胸
一、闭合性气胸 二、开放性气胸 三、张力性气胸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一、闭合性气胸
概念
肺裂伤或小的胸壁穿透伤,空气 进入胸膜腔后,肺部裂口或胸壁伤道 立即闭合,胸膜腔不再与外界相通, 造成胸膜腔积气,称为闭合性气胸。
闭合性气胸
吸气时空气从肺破口 处进入胸腔
肺缩小
呼气时肺破口闭合, 胸腔内空气不能排出
胸腔压力急剧增高
空气进入皮下 把心脏挤向对侧
临床表现
症状:
严重或极度呼吸困 难,烦燥不安,意识障 碍、大汗、紫绀,休克 甚至昏迷。
体征:
患侧胸廓饱满,叩 诊呈鼓音,气管、心脏 向健侧移位,听诊呼吸 音消失。有皮下气肿。
三、张力性气胸
谢谢!
Many Thanks
c.保持引流通畅:病人取半卧位或经常 改变体位,定时挤压引流管,鼓励病 人咳嗽,深呼吸。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d.观察和记录:引流管内水柱随呼吸的 波动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e.拔管:24小时引流液量少于50cm,脓 液少于10cm,胸部x线显示肺膨胀良 好,拔管后24小时观察病人是否胸闷, 呼吸困难等。
的肺裂伤、支气管损伤或胸壁穿透伤, 其裂口与胸膜腔相通形成单向活瓣, 吸气时气体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气体 不能排出,胸腔内压力逐渐增高,并 大于大气压。
三、张力性气胸
病理生理
胸膜腔内高压使伤侧肺萎陷 纵隔显著向健侧移位,健肺受压,扩 张受限,呼吸、循环功能严重障碍 进行性缺氧 皮下气肿、纵隔气肿
张力性气胸
治疗要点 紧急排气减压 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开胸探查
胸腔闭式引流术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估
健康史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护理诊断
气体交换受损 急性疼痛 潜在并发症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预期目标
患者能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患者能维持有效呼吸型态 患者自诉疼痛减轻 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空气进入胸腔
肺缩小
肺伤口闭合,空 气不再进入胸腔
临床表现
症状 轻者多无明显症状,重者胸闷、胸
痛、气促或呼吸困难。 体征
伤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 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鼓音, 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二、开放性气胸
概念
多为弹片、爆炸物或锐器穿透胸壁 并造成缺口,使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相 通,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 伤侧胸膜腔负压完全消失,肺萎陷 而 丧失呼吸功能。
气胸病人的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a.保持管道密闭:检查装置是否密闭, 有无脱落,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 并直立,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要双 重夹闭,若连接处脱落立即用双钳夹 闭引流管,更换装置。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b.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引流瓶低于胸壁 引流口60-100cm,常规更换引流瓶
护理措施
现场急救
抢救心跳骤停、窒息、休克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必要 时行心肺复苏术 开放性气胸 立即用厚敷料封闭胸壁伤口,变开放为闭合 积气量多的闭和性气胸或张力性气胸 应立即配合医生穿刺抽气或胸膜腔引流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患者 的神志、胸部、腹部体征和肢体活动 的情况 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及缺氧症 状 观察有无气管移位、有皮下气肿应动 态观察其变化
二、开放性气胸
病理生理:
1.伤侧肺萎陷
纵隔移位 (向健侧)
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
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患侧
纵隔扑动
2.含氧量低的气体在两侧肺内重复交换
开放性气胸
空气进入胸腔 肺缩小
肺伤口不闭合 吸气空气进入胸腔, 呼气空气排出胸腔
纵膈摆动
临床表现
症状:
明显呼吸困难、鼻 翼扇动、唇发绀、重 者伴有休克症状。
心理护理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价
患者的呼吸功能是否恢复正常,有无气促、发 绀。 患者的呼吸型态是否恢复正常,呼吸是否平稳 患者疼痛是否减轻或消失,有无疼痛的症状与 体征 患者是否发生感染、肺不张及休克,若发生, 有无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四、气胸病人的护理
健康教育
解释胸腔闭式引流的注意事项 体位指导 指导患者练习腹式深呼吸及有效咳痰 的方法 饮食指导 安全意识